臺灣《旺報》3月2日刊載企業高管黃冠華的《臺灣真的變成菲律賓了嗎?》一文,文章説,現在的臺灣已看不到生機勃勃的戰鬥精神,年輕人缺乏老一輩那種對於成功、想創出一番事業的渴望,這樣安逸的心態將會危及整個社會的發展前途。文章摘編如下:
最近看到很多的新聞消息,都在講同一件事,英國《泰晤士報》有一篇關於世界經濟局勢的報道,談到臺灣時,並不是和我們原來熟悉的韓國、新加坡放在同一個等級,而是和越南、菲律賓等地方放在同一個等級。
第二件事情,臺灣財經高官管中閔先生日前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到,“早就沒有亞洲四小龍了”,他説:“新加坡現在的國民所得幾乎超過我們一倍以上,他們不會覺得跟我們站在一塊;韓國認為他們的經濟實力是要挑戰日本的,他們眼中早就沒有臺灣;香港反正挂在中國內地巨龍身上,飛起來也看不到臺灣,臺灣自己要看見自己面臨的困境。”
第三件事情,臺灣民眾赴新加坡工作VISA申請,2011年是300多人,2012年有上千人,2013年則突破4000人;兩年增加10倍以上。新加坡工作簽證分3個等級,WP是最低階的,收入2200元新幣以下,多半從事勞動階層的工作,而臺灣民眾去新加坡,多半是這一個等級。
我們不禁要問,臺灣怎麼了?我們真的變成菲律賓了嗎?未來將以勞務輸出作為主要的收入?
肚子不餓不想拼
我認為一個關鍵原因是,臺灣的年輕人肚子已經不餓了。
身材相當的兩個人打架,誰會贏?我認為是肚子餓的會贏,因為他要活下去,為了活下去,他一定要贏。
前陣子,媒體調查臺灣年輕人未來最大的夢想或願望是什麼,結果最多人選擇開一間咖啡店。這個研究調查也凸顯了目前臺灣年輕人的心態。
現在的臺灣,就算談不上歌舞昇平,但“路有凍死骨”這種事幾乎很難發生。只要你手腳健全,願意工作,基本上不會活不下去;所以,對很多年輕人來説,找工作的重點並不是有沒有,而是我喜不喜歡。
如果不喜歡怎麼辦?剛好有一句順口溜: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處處不留爺,爺爺家中住。反正大不了就是跟著父母啃老!
在傳統的家庭觀念下,爹娘疼兒女,不會把你趕出家門的,這是我們現在社會的常態。我曾經想過,美國為什麼可以持續強大?是否因為他們的社會充滿創新精神,美國人18歲離家,要唸書的,自己想辦法籌學費念大學。
不能説的“臺灣病”
現在的臺灣,我看不到那樣生機勃勃的戰鬥精神,我也感受不到年輕一輩那種對於成功、想創出一番事業的渴望。取而代之,談的常常是“生活平衡”、“家庭優先”、“合理工時”、“健康為上”等概念。
這些沒有什麼不好,但是當你天天談這些的時候,也就不用談什麼競爭力了。
我想強調的,是一種安逸心態所形成的文化,就像是一般企業裏,從小生活優裕的富二代都不願意去接手經營工廠。
如果有選擇或能選擇,何必去追求一個辛苦又未必成功的路?可不可以去賺一些easy money,而不用把自己綁在這些瑣碎、辛苦、繁雜的工作裏面。當這種安逸的想法成為新一代年輕人的主流思想之後,整個社會的成長動能就很明顯會停滯下來了。
對於臺灣企業經營者來説,我很期待新一輩的年輕人願意抓住機會,不斷向上爬。我不怕你犯錯,我擔心的是你連願意去嘗試的心都沒有。如果是這樣,我想教都教不了。
臺灣年輕人真的要加油呀!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