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臺灣商情  > 正文

2013上半年臺灣經濟:民眾心情悶 景氣指數冷

2013-08-22 14:40 來源:東南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灣“主計處”22日公佈最新數據,今年前5月臺灣實質平均月薪(扣除物價漲幅因素)為48725元(新台幣,下同),而去年上半年實質平均月薪48829元。如果扣除國際金融危機的特殊時期,臺灣實質薪資創下16年來的新低;至於經常性實質薪資(扣除過節費、年終獎、臨時加班費等)僅36774元,也創下14年來新低。

  而大學畢業生薪資,持續陷在“22K”泥沼當中,大多數企業招聘大學生開出的最高薪資就是22000元,這個原本為了保護大學生薪資的“底限”,沒料到成了他們薪資的“天花板”。

  經濟陷入“悶”之磁場

  6月份,臺灣失業率為4.14%,但是20至24歲的青年人失業率達13.34%,大學及其以上學歷者失業率5.25%。去年12月份,臺失業率為4.18%,雖然半年來失業率稍稍回落,但是青年人失業與高學歷失業問題仍舊突出。

  失業問題得不到有效改善,根本原因是上半年臺灣經濟持續低迷,表現疲弱,無力脫困,陷入到“悶”的強大磁場之中。

  中國社科院臺研所經濟室主任朱磊嚮導報記者介紹,去年來臺灣經濟逐季走弱,已經連續9次調降經濟增幅預估值,並連續19個月亮出代表經濟景氣低迷的藍燈、黃藍燈。

  今年首季臺經濟增長1.67%,比原先預估的3.26%縮水了一半,第二季增幅尚未公佈,據朱磊透露,預估大約是2%。朱磊稱,上半年全球經濟景氣不好,第一季度“四小龍”的韓國、新加坡經濟增幅還不如臺灣,整體環境對大家都有衝擊。

  25日,臺灣經濟研究院公佈今年臺灣經濟成長率,由4月份預測的3.71%下修至2.52%。臺經研院表示,由於國際經濟情勢遭逢亂流,臺灣多項經濟數據受到影響,雖然民間投資成長表現較佳,但出口及消費持續低迷,拖累整體經濟。

  “三駕馬車”腿軟乏力

  具體就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來看,出口是臺灣經濟的發動機,第一季度僅增長了2.8%,比起預估的6.2%低了許多,而去年同期增幅達10%以上。朱磊介紹,臺灣在幾大主要出口市場的出口增幅明顯下滑,今年前5月出口歐盟增長1.5%,出口美國增0.8%,第一季出口大陸增3.4%,出口東盟增4.5%。

  臺“經濟部統計處”公佈,上半年臺接到外銷訂單2091億美元,同比減少1.7%,2011年、2012年上半年分別為2147億美元和2128億美元。臺6月份外銷訂單為351億美元,環比連續5個月負成長。

  第二駕“馬車”是消費,第一季臺灣民間消費微增0.35%。朱磊指出,這反映了因為薪資凍漲,島內民眾實際購買力下降,家庭經濟狀況信心指數低位徘徊,老百姓不敢花錢,可預見今後消費也難有大的增長。

  第三駕“馬車”是投資,臺灣首季增7.4%,主要得力於半導體電子産業拉動,其他産業投資則基本沒有起色。在瑞士洛桑管理學院5月份發佈的世界競爭力年報中,臺灣排名從上年第7退至第11。上半年境外資金投資臺灣金額,位列全球倒數第六,這表明國際資金不看好臺灣,也造成了臺灣投資拉動乏力。

  陸資赴臺開始增速

  在臺灣投資拉動的板塊之中,陸資貢獻率增長最為明顯。臺“經濟部”公佈,上半年核準陸資赴臺投資金額2.1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77.32%。而從2009年6月30日至2012年底的三年半中,臺當局共核準陸資赴臺5億美元。

  朱磊對此解讀稱,2009年6月臺開放大陸資金以來,先後開放了三批項目,陸資赴臺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現在開始進入快速增長階段,隨著陸資對島內投資環境的了解以及臺灣對陸資的政策待遇趨於公平,今後陸資赴臺將繼續快速增長。

  他還認為,陸資赴臺增長趨勢,也與兩岸政策環境密切相關,去年兩岸簽了《兩岸投資與保護協議》,今年6月又簽了《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接下來臺灣方面將開放第四波陸資赴臺項目,都會激勵陸資投資島內,特別是服務業領域。

  臺開放陸資至今年4月,陸資投資臺灣第一大類是港埠業,佔陸資赴臺比重19.7%;緊隨其後的是銀行業,佔比19.5%;排第三的是批發零售業,佔比14.7%。朱磊指出,服務業是陸資赴臺的大頭,這與臺資“登陸”大頭是製造業形成鮮明對比,陸資必將為島內服務業注入活水,從而有力提振臺灣經濟。(海峽導報記者 蘭文文/圖)

[責任編輯: 馬迪]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