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近來在經濟界人士聚首的兩場峰會中都表示,將透過“進一步融入區域整合”及“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來推升臺灣經濟前進的力量。
加入任何區域經濟組織、簽署任何雙邊經濟合作協議,在對方給臺灣開放市場的同時,臺灣也一定要開放市場給對方,此為互惠平等原則。臺灣出口占GDP的六成,因此全球景氣佳、出口暢旺,臺灣經濟表現就好,出口對臺灣經濟的重要性無可取代。但島內有部分黨派在要求加入區域經濟組織與洽簽雙邊經合協議的同時,卻又抗拒臺灣的對外開放。
而“進一步融入區域整合”,是不可能跳過大陸的。一來大陸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全球最大貿易地區,每年進口金額僅次於美國;二來競逐大陸市場,臺灣本就佔有文化、語言、地理之利,豈能輕言捨棄?遺憾的是,部分人士基於政治因素或意識形態,反對與大陸簽署兩岸服貿協議、反對進一步洽簽貨貿協議,結果不但打擊了臺灣的産業出口,更嚴重遲滯臺灣的經濟成長。
臺灣經濟一定要融入區域經濟整合,才不致遭到邊緣化,而兩岸關係的和緩,可將臺灣融入區域經濟整合之阻力轉化為助力。換言之,兩岸經濟上的合作,不僅可讓雙方獲益、強化互信基礎,也可對臺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發揮正面的作用。但不能忽視的隱憂是,馬當局原本規劃兩岸先簽服貿、再簽貨貿協議,但反服貿學運讓已簽署的服貿迄未落實,連帶讓貨貿談判受影響。而TPP與RCEP兩個區域經濟組織,也各佔臺灣出口市場的35%與57%,能否儘速加入,確實對臺灣的出口乃至經濟影響重大。
由於大陸經濟快速發展,兩岸産業已漸從過去的互補轉為競爭,馬當局應從全球産業價值鏈的角度,協助臺商持續經營大陸市場,並尋找與陸企合作機會,共同前進第三地市場,為兩岸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創造條件。(海峽導報特約評論員、臺灣淡江大學陸研所教授 潘錫堂)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