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14日訊(記者關婧) 今年3月20日登陸新三板的中科招商,儘管只有9個多月的時間,卻已經將新三板的交易特點發揮的淋漓盡致。除了協議轉讓造成股價“過山車”外,公司在信披管理上也存在不少漏洞,多次被監管層警示。
另外,中科招商不斷鉅額融資,又不斷頻繁舉牌A股上市公司的資本遊戲,也被業內質疑並不能給實體經濟帶來大的益處。針對這些疑問,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中科招商董秘辦工作人員,對方表示12月7日的轉讓交易以公告內容為準,對其他問題則未予回復。
中科招商大幅折價交易 接盤方一天浮盈近4億
12月7日晚間,中科招商(832168)一則交易異常波動公告揭開了新三板協議轉讓的冰山一角。
當日中科招商在下午兩點以後忽然放量暴跌,價格在1元至16元區間上下波動。最終以每股1.47元收盤,較前一交易日收盤價16.03元暴跌90.83%。當日換手率為2.85%,換手創歷史新高,成交總額達到4841.79萬元。
中科招商隨後發佈公告稱,之所以股價會出現大幅波動,原因是公司股東方振淳于14:00 後以1.38元/股的價格賣出2693.17萬股,交易對手方為自然人高繼東,交易方式為協議轉讓。對於緣何以如此低的價格交易,以及該項交易中是否存在利益輸送的問題,中科招商12月7日的公告中並未提及。
事實上,這種蹦極現向在中科招商身上十分常見。
4月22日,中科招商遭遇暴跌,盤中最低跌至1.01元/股,收盤報4.86元,當日跌幅90.98%。 4月23日,中科招商暴漲,盤中最低跌至40元/股,收盤報41.94元,當日漲幅762.96%,盤中最高60元。
據公開資訊披露,當時1元的報價來自於自然人投資者刁君如和磐安中廣創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的協議交易。
全國股轉公司副總經理、新聞發言人隋強當即表示,“中科招商的交易是異常交易行為,已經要求相關投資人提交合規交易的承諾,並要求券商加強投資者合規交易教育。若其中涉及到違法違規,新三板也會對其採取相應的懲罰措施。”
目前新三板設計的交易制度有三種。一種是協議轉讓,90%以上的新三板掛牌公司選擇此種交易方式;第二是做市轉讓方式,是目前股轉系統主推的交易方式;第三種為集合競價,還未推出。
新三板三種交易方式,每家掛牌公司只能選擇一種,而中科招商目前仍為協議轉讓交易。協議轉讓即雙方在場外協商,在場內確認成交,很多成交價格具有一定的價外因素。
信披違規 董事長單祥雙愛“劇透”
除了協議轉讓這一投資者心驚肉跳的交易,中國經濟網記者發現,中科招商還多次資訊披露違規,被證監會責令改正以及對董事長單祥雙出具警示函。
9月9日,中科招商擬定一則300億元的融資方案,宣佈擬以27元每股的價格定向增發募集不超過300億元的資金,但資金投向並未進行披露。隨後,公司董事長單祥雙接受了多家媒體的採訪,單祥雙披露了募集資金的投向,超出了公告內容,有關報道在網路上被轉載。
此外,單祥雙還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將投資數億美元與天使匯共同打造“矽谷直通車”。媒體報道的投資金額與公司公告中的收購金額存在較大差異,但公司未對此予以澄清,違反了有關資訊披露管理的規定。
由此,深圳證監局決定對中科招商採取責令改正的監督管理措施,對單祥雙其採取出具警示函的監督管理措施。
此前據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公佈的消息,今年10月份以來,蓋婭互娛、恒博科技、達仁資管、津宇嘉信、華傑電氣、中科招商等6家企業因違規事項被股轉公司約見談話,相關主辦券商中原證券、興業證券也被約談。中科招商也成為股轉系統最近被實施自律監管措施的掛牌企業之一。
一邊融資一邊揮霍 “PE狂人”舉牌16隻股
除了“劇透”,中科招商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不斷地融資再融資。11月3日,中科招商宣佈融資135億元;而兩個月前,中科招商董事長單雙祥宣佈擬募集的300億元尚在計劃中。
除卻正在進行中的融資計劃,僅2015年上半年,中科招商實行四次定增累計募資90億,加上2014年掛牌時同時啟動的定增募集近50億資金,中科招商目前已通過新三板“補血”140億元。
一邊在鉅額融資,另一邊花起錢來,中科招商也是毫不含糊。
自今年7月起,中科招商趁股市下跌期間迅速出手,成為市場上最為瘋狂的掃蕩者。其先後舉牌了16家上市公司,耗資40多億元,被舉牌公司涉及房地産、電腦、電子設備製造、農林牧服務業、化學醫藥等多個行業。
目前,中科系在資本市場圈地的首個“重鎮”已經浮出水面。
11月4日,海聯訊發佈公告稱,公司第二大股東孔飆、第三大股東邢文飚已于11月2日晚間與中科招商旗下中科匯通(深圳)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公司(中科匯通)簽署了《股份轉讓協議》,繼而成為海聯訊新任第一大股東。
中科匯通是中科招商全資子公司,也是中科招商今年股災時舉牌16家上市公司的急先鋒。被舉牌的公司都有相似的特點:大股東持股比例較低,其餘股東持股較為分散;主營業務不振、亟須轉型升級;股票為發行規模不大的小盤股。市場推測,海聯訊或將成為單祥雙改造上市公司的首單案例。
[責任編輯: 陳文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