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場上幾家主流專車軟件。(資料圖)
“我現在處于換工作的空檔期,用這一兩個月空閒時間開專車,在全天拼命拉活的情況下,一個月能賺1、2萬,甚至3萬。”說著標準普通話,開著自家幹凈整潔的東風雪鐵龍C5,在北京生活的裴先生突然發現,每天全職開專車也是一個生財之道。
像裴先生一樣的私家車車主加入專車陣營的不在少數,而對乘客來說,加上各種優惠券,這兩天坐專車竟比出租車還便宜。
被詬病多年的出租車壟斷經營一夜之間被互聯網打破,出租車司機還未從打車軟件“燒錢”補貼的美夢中醒來,這邊專車服務盛起,各類私家車“任性”加入專車陣營,又把剛剛培育好的移動打車市場搶走一大半,難怪有司機感嘆,“互聯網時代什麼都變得太快了,跟不上。”
專車主瘋狂接單月入兩萬
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目前社會閒置車輛加入專車陣營基本有兩種方式,一是私家車在專車平臺的牽線下挂靠租車公司,每單需要扣除一定的平臺費;二是私家車直接和專車公司合作。此外,私家車主也可以直接出租車輛給別人開,但由于缺乏保障,很少有人這麼做。
裴先生選擇的Uber是第二種,不挂靠租車公司,司機所有收益為私人所得。“可能以後會提傭金,但現在沒有。Uber補貼多,上周只要做到70單就給補貼7000元,這周可能提到80單了。”裴先生上周就拿到了7000元補貼,但前提是恨不得一天工作14小時,全(tu)天(xue)接單拉活。
“我就是為了這個補貼來的,倒更願意接十幾元的小單,快速完成每周任務。每周都在變,太瘋狂了,過一陣要是不補貼了,那我就不開了。”
不過,Uber不挂靠租車公司的做法也被視為“黑車”,此前廣州、成都等地Uber先後被查封。“我也知道查封Uber了,但北京還沒有嘛。”據裴先生描述,他和Uber公司簽協議是在一家商場的地下停車場,有幾個戴著Uber帽子的工作人員和他們接洽,“就像地下黨一樣。”
除了Uber之外,滴滴、一號專車等都需要扣除20%——30%的平臺費。但值得注意的是,滴滴在近日上線了滴滴快車,以及即將上線順風車拼車平臺,均打出了公益性旗幟,即乘客所付費用全歸車主所有,滴滴不再收取費用。這可能是針對國家法律監管所採取的對策之一。
乘客追捧VS出租車抵制
在新一輪瘋狂的紅包模式下,此前較為高端、昂貴的專車服務開始接地氣起來,各種層出不窮的優惠措施,讓坐專車比出租車便宜成了大概率事件。
“現在坐專車便宜,免起步價,每公里1.5元,額外還總收到很多優惠券,比出租出便宜的多。司機素質也高,大家都有工作經歷,聊一聊就到目的地了。”最近經常使用專車服務的梁女士說,有時候坐專車碰上好車,或者好玩的司機,還能提升打車的樂趣。
不過,一面是乘客的欣然主動選擇,另一面卻是傳統出租車主的抵制。
面對來勢洶涌的專車,洛陽就傳出出租車圍堵快的公司的惡性事件。而此前,沈陽也出現過千名出租車司機因專車擠佔市場,選擇了集體罷運。
出租車主的怒氣在于,打車軟件一開始靠出租車打開市場,等到乘客都安裝了打車軟件,熟悉了手機支付流程,打車軟件就“把他們一腳踢開”,主推專車服務。
是否合法懸而未決
雖然專車市場看起來更符合“互聯網+”思維,但面對這個日益火爆卻爭議頗多的市場,政府監管也在打壓和支持上不斷給出新的平衡。
上海交通委主任孫建平5月18日表示,市場對專車的確存在需求,上海正在研究可操作、持久的管理機制,在一兩個月後有望破解專車合法化的難題。孫建平提到,“一定要將專車處于受控狀態”。
最新消息顯示,由交通運輸部牽頭調研的出租車行業改革指導意見方案已經啟動了報批程序。新的出租車改革方案將制定大的改革原則,同時有望給予城市一定的自主權。
據悉,交通部門傾向于發展具有合法資質的運營主體經營合法的“約租車”,而互聯網打車信息服務平臺或納入工信部等相關部門的監管。
專車市場能否走得更好更遠,答案也許就在一兩個月之後。記者 李方
[責任編輯: 郜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