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訊(記者 姜樊)互聯網金融火熱非凡,不過在央行看來,這有可能觸及非法集資的底線。央行昨日發布的《中國人民銀行年報2013》表示,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業務活動經常突破現有的監管邊界,進入法律上的灰色地帶,甚至可能觸及非法集資、非法經營等“底線”。
自去年起,P2P公司隊伍如雨後春筍般迅速壯大,但一部分卻又很快倒下。在毫無行業門檻和監管的背景下,不少平臺借用P2P公司來騙錢,不少投資者則因為20%甚至更高的收益率的誘惑而被騙。
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末,全國范圍內活躍的P2P借貸平臺已超過350家,累計交易額超過600億元。不過,互聯網金融風險的隱蔽性、傳染性、廣泛性、突發性也有所增加。
“P2P借貸平臺從事金融業務,但現有法律規則難以明確界定其金融屬性並進行有效規范。”央行表示,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業務活動經常進入法律灰色地帶。而P2P借貸平臺會產生大量資金沉淀,容易發生挪用資金甚至卷款潛逃的風險。
央行報告顯示,近兩年來先後發生了“淘金貸”、“優易網”等一些P2P平臺的卷款跑路和倒閉事件,給放貸人造成了資金損失,也影響了整個行業的形象。“客戶資金第三方存管制度缺失,資金存管存在安全隱患。”
互聯網金融風險控制不健全,可能引發經營風險。央行表示,一些互聯網金融企業片面追求業務拓展和盈利能力,採用了一些有爭議、高風險的交易模式,也沒有建立客戶身份識別、交易記錄保存和可疑交易分析報告機制,容易為不法分子利用平臺進行洗錢等違法活動創造條件;還有一些互聯網企業不注重內部管理,信息安全保護水平較低,存在客戶個人隱私泄露風險。
據悉,由央行牽頭相關部委,已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與監管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將研究制定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
銀監會:P2P監管要守“四個底線”
晨報訊(記者 姜樊)野蠻增長之後,P2P在今年或將迎來監管元年。昨日,銀監會小企業金融服務辦公室處長馮燕在中國經濟網《經濟熱點面對面》特別節目——經濟形勢政策係列談上表示,下一步對P2P監管規則的制定,一方面要尊重和發揮互聯網的優勢,鼓勵和支持行業發展,更好地服務于小微企業;另一方面也要有“四個底線”,監管層會在這“四個底線”下支持鼓勵發展。
“P2P平臺本身是信息中介,可能它超越了這個地位,變相去吸收公眾存款,搞線下營銷,還有信息披露不好。”在馮燕看來,這些都是P2P出現的一些風險。
對于P2P行業的監管,馮燕表示,要確定四個底線,平臺要向投資者披露信息,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合法權益;要監管可控,保障技術和信息安全;還要明確中介定位,不得違規超越經營范圍和自身功能,如去承擔信用風險和流動性的風險等;依法合規經營,在客戶信息保護等重要方面,可能還是要跟其他金融機構適用統一的監管標準。
實際上,在今年4月份,銀監會曾明確P2P的四條紅線,一是要明確這個平臺的中介性質,二是要明確平臺本身不得提供擔保,三是不得將歸集資金搞資金池,四是不得非法吸收公眾資金。
非法集資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主任劉張君表示,對于創新,國家是支持並且鼓勵的,但任何創新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不能超越法律紅線。“目前銀監會已對P2P行業的監管進行研究,並將盡快出臺。”業內有樂觀人士認為,相關的細則或將在今年年底就會出臺。
■鏈接
P2P跑路事件時有發生
從去年以來,P2P跑路的消息就源源不斷。就在本月,北京一家P2P平臺就被傳出疑似跑路,而昨日,深圳一家P2P公司則同樣傳出倒閉之聲。
數據顯示,去年有75家P2P平臺出現問題,其中經營不善導致的提現問題佔到80%,跑路平臺和欺詐平臺超過15家。
“現在每天都有三五家平臺上線,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不到半年就銷聲匿跡或是奄奄一息,大有當年團購大起大落的趨勢。P2P平臺不只是靠十幾萬元買套軟件係統、搭個架子就能做的,如果想真正的做好P2P平臺做好風控是關鍵。”銀客網總裁林恩民說。
事實上,對于數量龐大的P2P平臺而言,要想明辨風險,對于普通投資者仍舊是個難題,對此,有行業人員透露,投資者首先應該清楚了解平臺及其創始人的相關履歷信息和企業注冊背景,其次是看項目背景、借款人背景以及該平臺公布出來的相關資料審核等。此外,不要過于相信高利率、高回報的宣傳信息,年化高過18%以上利率的要慎重考慮,避免潛在風險。
有業內人士表示,從北京金融監管機構人士處獲悉,北京市有關部門已經啟動全面排查P2P網貸平臺風險,並通過設置“冒煙”指數,預警網貸平臺的跑路風險。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