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林毅夫: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潛力依然強勁

2014-05-05 08:55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近日在“北大光華經濟與金融高級論壇”上表示,中國仍有較強的持續經濟增長潛力,中國經濟從2008年開始再有20年年均8%的增長應當是較為客觀的分析而非樂觀判斷。

  林毅夫首先指出,改革開放35年來,中國經濟維持年均9.8%的增長,取得了偉大的成績。目前國際經濟形勢複雜,美國復蘇仍未完成,歐洲仍舊深陷泥潭,日本依舊延續著20餘年來的經濟疲軟,發達經濟體必須進行結構性改革才能走出危機。

  “發達國家增長乏力只好求助於貨幣貶值,然而發達經濟體同時貶值不能達到提振經濟效果,真實失業率會維持高位,政府赤字則快速積累。發達經濟體股票市場回報率低、風險高,大宗商品市場波動性增大,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受國際資本大進大出衝擊,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國際上可能出現的問題。”林毅夫強調。

  “中國仍存在很多提高效率和品質的投資機會,而且中國政府的凈負債率仍然較低,居民儲蓄率較高,國家資産負債表較為健康”,林毅夫指出,需要關注的是地方政府資産和負債的期限錯配問題,建議發行城市建設債,或者由銀行提供融資及中央政府代地方政府發債,以化解地方政府通過影子銀行系統融資的風險。

  林毅夫認為,在中國進行基礎設施投資仍可能有較好回報率,中國仍有較強的持續經濟增長潛力。根據購買力平價的每人平均收入指標,中國在2008年為美國的21%,相當於日本在1951年、新加坡在1967年、中國臺灣在1975年、韓國在1977年跟美國的差距,因此在維持社會穩定的前提下,中國經濟從2008年開始再有20年年均8%的增長應當是較為客觀的分析而非樂觀判斷。

  林毅夫強調,應當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上起決定性作用,讓供需決定利率水準、資源價格等市場價格。如果能夠充分挖掘增長潛力,中國有可能創造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跡,完成從低收入經濟體到中等收入經濟體、高收入經濟體的跨越,並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中國市場學會:高校行銷教學實踐尚不能滿足企業需求

  日前,中國市場學會在該學會與教育部考試中心聯合主辦的社科獎第六屆全國高校市場行銷大賽全國總決賽上發佈的《2013-2014中國高校行銷實踐教學調研報告》顯示,高校行銷教學實踐與市場需求脫節,尚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成為影響大學生就業難主要問題。

  報告指出,找不到合適人才是制約多數企業發展的瓶頸,其中行銷相關類職位求大於供,高薪難求優秀行銷人才。

  與此同時,2014應屆畢業生將達700萬以上,就業形勢嚴峻,中國有龐大的高等教育體系,85%的高校有行銷專業,98%的院校開設行銷課程,但是高校行銷專業的職業教育和實踐教學與市場脫節,大多數學生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尚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

  報告認為,國內高校行銷實踐教學存在五方面問題。

  第一,實習實訓流於形式。由於國家政策支援少且難到位,國內大部分企業並不願意投入資源支援教學,學校聯繫企業的實習實訓崗位很難,大部分企業招實習生是將學生充當免費的勞動力。而且,如果沒有企業、院校、行業協會共建的職業教育標準,將使學習內容完全隨企業資源而定,學生無法學到具有移植性的關鍵職業能力。

  第二,行銷實踐教學缺乏實戰性。行銷專業的很多實訓主要是情景模擬、軟體模擬和對抗、參觀訪問等形式,離企業的真實情景相差甚遠。

  第三,課程設置全而不精。很多高校的課程設置趨於保守,採取但凡與行銷、管理有關的課程都開設的做法,使得學生在有限的學時內掌握的知識零散,學生學得寬泛但都不精通。

  第四,實踐教學學生介入程度低、積極性不高。在模擬實訓的環境中,學生參與隨意,熱情不高。特別是當許多課程都採取這種形式的時候,學生産生嚴重的逆反心理。

  第五,高校行銷教學重理論、重學術、輕實踐。理論教學只需要照本宣科,做好實踐教學則需要老師走出校門,尋找企業支援合作,但是目前我國不像德國和美國,對支援職業教育的企業有許多具體的優惠政策,所以院校尋找支援企業很難,而教育部對老師的硬性考核要求基本就是發表學術論文,如此的激勵制度導致了高校重理論、重學術、輕實踐的現狀。      (金參)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