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開始,全國20多個省份的地方“兩會”密集召開。截至昨日(1月13日),已有福建、河北、西藏、寧夏、甘肅5個省級行政區召開“兩會”。
據記者梳理髮現,目前召開“兩會”的5省份中,在制定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時,相比2013年的GDP實際增速,均下調了經濟增長目標。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區域經濟研究專家徐逢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釋説,我國正處於産業結構優化調整階段,由於目前國際上發達國家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因素還很多,使得傳統産業的出口量受到影響,因而部分地區都在適度調低GDP的增速。
多省下調GDP增速目標
在昨日(1月13日)開幕的甘肅省十二屆人大二次會議上,甘肅省的《政府工作報告》顯示,預計2013年該省生産總值6300億元,增長12.1%,預期該省2014年的生産總值增長11%左右。
相比較于甘肅下調1.1個百分點,西藏下調稍少。據悉,西藏預計2013年生産總值增長12.5%(總值802億元),2014年預期生産總值增長12%。
同樣下調GDP增速0.5個百分點的省份目前還有福建與河北。
數據顯示,福建2013年全省生産總值21910億元,增長11%,2014年全省預期生産總值增長10.5%左右。河北省預計2013年河北全省生産總值增長8.5%左右 (達到28300億元),2014年預期全省生産總值增長8%。
對於多省下調2014年的GDP增速,徐逢賢表示,在我國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處於産業結構剛剛開始調整階段。中央政策適度壓縮投資規模,部分地方適度調低GDP增速,此舉利好于調結構。
徐逢賢同時分析稱,全國各大省市應該不會均調低GDP增速,調低增速的地區應該多集中在中西部,而東部部分省市GDP增速會適度調高。
廣東、浙江、江蘇、山東等地區因為産業結構調整較早,取得了一些成效,GDP增速有適度調高的可能。
調結構壓力巨大
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經濟增長,使得一些地方調結構迫在眉睫。
以河北為例,其鋼鐵、石化、建材三大資源型産業增加值在工業增加值中的佔比一直在50%左右。
然而,數據顯示,河北每年消耗全國1/12的能源,僅創造了1/20的GDP和1/34的財政收入。在産能過剩的背景下,2013年鋼價整體已跌至20年前的水準。鋼鐵、電力、化工、建材等主要産業大氣污染物排放量佔排放總量的62%~77%。
“河北已進入經濟增長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相疊加的特殊階段,2014年面臨的困難和矛盾將更加突出,特別是産業結構調整和大氣污染防治力度的加大,給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河北省省長張慶偉説。
河北面臨的突出問題在中國具有代表性。目前,全國鋼鐵、電解鋁、水泥等行業産能過剩嚴重,2013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2014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明確提出堅定不移化解産能過剩。
徐逢賢表示,在調結構方面,國際市場進出口貿易,市場容量比較大的産業可以繼續發展及調整。還有一些産能過剩的傳統産業,可以進行適度壓縮,深加工增值。同時要大力發展科技創新性産業,進行新能源的開發,發展生物醫藥産業等。
徐逢賢認為,産業結構優化以後,也有利於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擴大,滿足國家對各種資源型消費品的消費需求,進而有益我國長期經濟增長的穩定和健康。
與此同時,部分東部省份前期的實踐也佐證了適度降低經濟增速,為調結構騰挪空間,利好于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觀點。
樣本掃描
甘肅“兩會”尋找動力源 絲綢之路經濟帶仍缺總體規劃
在經濟轉型背景下,新的增長動力源成為最近密集召開的地方“兩會”主要話題之一。
在2014年1月12日開幕的政協甘肅省十一屆二次會議上,來自不同界別的省政協委員,聚焦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時,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不能獨自為戰,國家與國家之間,省與省之間,都要加強合作。”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包括甘肅、陜西等在內的幾個核心省份已經開始對絲綢之路經濟帶規劃進行具體的內容部署,但缺乏協調機制的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
絲綢之路經濟帶要多方協調
2013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中亞時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再次明確將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
政協甘肅省十一屆二次會議上,民革甘肅省委員會提交了 《關於我省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的提案》,首先提出要“加強區域合作,進一步做大做強優勢産業”。
該提案建議甘肅加強與陜西、新疆等絲綢之路經濟帶節點省份的政策協調和經濟合作,建立經濟帶沿線城市高層協商會議或聯席工作機制,研究省域間的産業對接和經濟互補性,避免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
前蘭州大學副校長、蘭州大學中亞研究所所長楊恕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甘肅在與陜西和新疆這兩個鄰居的競爭中沒有絲毫優勢,西安與絲綢之路的淵源和現今經濟體量都遠勝於蘭州,而新疆又有區位優勢,未來二十年國家對新疆大力支援的力度也不會改變。
據了解,主導絲綢之路經濟帶規劃主要涉及部委為外交部、發改委和商務部,而各個省區的意見也同樣具備借鑒意義,圍繞國家層面規劃的研討會與交流會已經展開多次,但具體規劃時間表尚未明確。
“新能源産業困境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民革甘肅省委員會的相關負責人説。
甘肅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是國家重工業基地,能源産業具備相當的競爭優勢,但改革開放逐漸深入後,目前這一優勢已並不突出,如何抓住新的增長契機?
當地官員告訴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上,他們希望讓中亞過來的原油,不再向東,而是在此進行精煉加工成成品油後,再向東輸送,千萬噸級的原油在此加工將孕育龐大的産業前景,“但必須要國家規劃點頭才可以,不是我們説做就可以做”。
蘭州新區被寄予厚望
2012年8月,第五個國家級新區花落蘭州。
依託新區平臺,蘭州又將自己定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上的“鑽石節點”。蘭州市市長袁佔亭説,向西開放的重要戰略平臺是蘭州新區與其他幾個新區最主要的特徵,體現了國家提前考慮開放西進的戰略構想。
上述民革甘肅省委員會的提案就提出,把蘭州新區作為西進戰略的起點,打造中國西北區域重要的陸港、鐵路貨運中心和國際航空港,開拓經貿物流通道,培養西北經濟的全新體系。
距離新區僅僅十余分鐘車程的中川機場成為新區建立空港保稅區的巨大資本。
“蘭州中川機場在客運吞吐量上與重慶、成都和西安這幾個西部機場存在一定差距,但是打造西部空港貨運中心我們有地理區位、土地和規劃上包袱較少的後發優勢。”甘肅機場集團執行董事長杜小平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上述提案還建議適時修建從蘭州新區到霍爾果斯的寬軌鐵路,與中亞國家實現鐵路對接,充分發揮蘭州新區的國家級新區優勢,使蘭州新區成為亞歐大陸橋的核心節點站。
甘肅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課題組負責人石玉亭向記者表示,蘭州新區作為我國西北地區唯一一個國家級新區,是國家向西開放的重要戰略平臺,蘭州無疑是國家在西部選擇建設自由貿易區的最佳地區。
但石玉亭也有自己的擔心,“此絲綢之路已經遠非古時,驛站概念早已被淡漠。如果路修好了,在甘肅沒有節點,那我們只是守路人。鐵路速度越快,從我們這邊通過的也就更快。”
目前蘭州新區雖然是國家級新區,但是享受的政策優惠力度遠不及浦東新區和濱海新區。石玉亭建議,爭取把國家的一些重大産業項目佈局在蘭州新區。
[責任編輯: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