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IPO開閘之後的首個暫緩發行案例,奧賽康因鉅額老股轉讓引發了市場爭議。據該公司公告顯示,本次發行價格72.99元/股,發行市盈率為67倍,預計募集資金凈額為79355萬元,同時預計老股轉讓資金為318262萬元。這意味著,原來超募到公司的資金現在變為由控股股東直接套現。
“老股轉讓在成熟市場較為常見,主要目的是增加新上市公司流通股數量,促進新股合理定價,緩解‘超募’問題。”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市場研究總監桂浩明表示,但此次鉅額老股轉讓引發爭議的背後,折射出的是當前新股高發行價、高市盈率、高超募資金等“三高”問題仍有待進一步解決。
實際上,不僅是奧賽康,近期發行的其他新股也面臨著一定的高發行價、高市盈率問題。
西南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剛表示,“三高”之中,核心是發行定價高。
在去年末頒布的IPO新政中,監管層針對定價市場化後的新股高定價問題,也採取了相關的針對性措施。除了推動老股東轉讓股票,增加單只新股在上市首日的供應量,以平衡供需之外,還要求新股在確定發行價時,先剔除報價最高的10%的申購量,報價最高的部分將不得影響發行定價,報價最高者也不能獲得配售。
“數以百計的機構和個人投資者都可參與網下配售,但最終獲得配售的投資者頗為有限。雖然報高會有被剔除的風險,但相對於報低而言,其獲得配售的概率大得多。”張剛表示,同時,投資者還有“人情報價”或盲目報高價的因素摻雜其中。而面對“打新”熱潮帶來的鉅額收益,發行人和保薦機構也存在著某種高定價的衝動。
“雖然新股發行體制改革已朝市場化方向大步邁進,但目前整體市場環境並未成熟,部分機構投資者並未能按市場化機制來參與運作,而上市公司和主承銷商的自我約束能力也並不強。”桂浩明表示,新股發行價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網下機構投資者的報價,目前機構投資者中以基金公司為主力,由於基金公司的管理費主要是與其規模大小而不是業績高低相掛鉤的,導致基金公司的資金運用效益偏低,容易出現高價炒新或者“人情報價”。
張剛則進一步表示,要解決新股定價高這一問題,重點在於實現詢價環節的公開和透明。“目前在網下報價環節中,公募基金、社保等機構投資者的報價並未及時、準確向公眾披露。如果報價能夠有效披露,基民可對那些高價打新和資金使用效益低的公募基金進行‘用腳投票’,倒逼其形成合理定價機制,防範‘人情報價’。”
[責任編輯: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