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6個主要城市漲幅超10%,69個城市房價上漲……”2013年全國房價漲聲一片,這與年初各地制定的房價控制目標相差甚遠。中央提出建立健全穩定房價工作的考核問責制度,問責制能否真正“兌現”?
完成調控目標 許多城市基本無望
2013年,中國樓市迎來了2009年之後的又一次“爆發”。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11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一線城市新建住宅價格已連續3個月同比漲幅在20%以上;廈門、南京、西安、武漢等26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漲幅達到或超過10%。
國務院2013年初出臺的“國五條”要求,各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和省會城市(除拉薩外)要制定並公佈年度新建商品住房價格控制目標,建立健全穩定房價工作的考核問責制度。多地城市為此提出,當地新建商品住房價格漲幅不高於本年度城市或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幅度。
然而,去年,全國許多城市房價都出現明顯上漲,完成房價調控目標基本無望。中原地産市場研究部總監張大偉分析,“綜合數據來看,房價漲幅超過10%的城市完成目標希望渺茫。”
房價問責存在落實難度
嚴控房價一直是各地貫穿全年的工作,抑制供需兩端,統計數據被“壓低”,短期內降了溫,但未有實質性影響。
業內人士表示,調控難以觸及地方政府的根本利益——土地財政,也就難以控制住房價。中原地産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主要的40個城市,土地成交額高達14707億元,同比上漲45%。
“房價調控目標難以實現,嚴厲問責不能落空。”中國指數研究院華中市場總監李國政表示。
不少分析人士指出,房地産作為支柱行業的地位,也決定了問責制落實的難度,“如何問責,誰來問責,對誰問責”等都會遭遇“軟執行”。
經濟學者馬光遠表示,房價調控目標是政府對於百姓的“承諾”,沒有完成目標而“爽約”,矇混過關只會喪失公信力。
亟待建立房價調控長效機制
事實上,除了房價調控年度目標“落空”,個稅調控也被“懸空”,除北京外,多城市在執行中未公佈房屋交易20%個人所得稅的徵收實施細則。
而在歷次調控過程中,“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象衝抵調控效果。購房者為了突破家庭限購數量,“假離婚”之類的招數“應運而生”;開發商為了逃避限價監管,拆分精裝、毛坯合同變相漲價的行為屢禁不止。最後的結果是房價統計數據下降了,開發商錢也沒少賺,但房價上漲的頑疾卻難以治愈。
中國房地産學會副會長陳國強表示,各地年底調控“升級”大多從抑制需求角度出發,雖然可以拉低統計數字,但畢竟“治標不治本”。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玨林表示,中央對房地産市場的態度將由需求管理轉向供給管理,下一步既要增加供給,又要釋放存量。“樓市調控的任務和責任應下沉給地方,對個別房價上漲過快的城市要適時約談,共同尋找房價上漲過快的原因,制定行之有效的辦法。”據新華社
分析
房價控制目標或逐步淡出
今年在市場化改革大幕下,房價會否繼續2013年的“高歌猛進”?
業內人士分析,房地産調控或將以“重稅收、輕管理”的思路展開,成為2014年樓市調控的主要手段。此外,同策諮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認為,在新的政策環境下,今年各大城市都會加大土地供應,而一線城市“人多地少”、供求關係緊張的矛盾未根本改觀,二線城市由於市場成長空間較好,且調控政策相對寬鬆,開發商對各類城市的優質地塊都會展開爭奪,土地市場的火熱情形還將持續,“地王”不可避免。
不過,專家認為,今年“限購、限貸”等措施仍將存在,“房價控制目標、限價、限簽”等則可能逐步淡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表示,我國房地産市場有明顯的區域性,北上廣等地的房價很高,但一些二、三線城市的房地産市場已經出現供過於求的局面。因此,未來房地産市場調控或更多地考慮地區差別,給地方政府比較大的自主權,將調控任務和責任下放給地方政府。據新華社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