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三中全會後改革措施頻出 8項經濟新政釋放發展活力

2013-12-12 09:16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三中全會後改革措施頻出8項經濟新政釋放發展活力

  中新網12月12日電 (財經頻道 曾會生) 今天,距離十八屆三中全會閉幕剛好一個月。在這備受矚目的一個月裏,多項經濟改革措施應運而生,其中涉及IPO發行體制改革、金融支援自貿區、地方國企改革、政績考核機制等多項熱點。專家分析,這些舉措是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決定的行動,釋放制度紅利和經濟活力;經濟領域改革是明年最大的亮點,而市場決定作用則是明年最大的看點。

  三中全會後 8項經濟改革政策密集出臺

  十八屆三中全會閉幕後,經濟改革快馬加鞭,中新網財經頻道梳理了一個月來,政府出臺的經濟相關改革措施。

  11月30日,中國證監會發佈《關於進一步推進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意見》,這是逐步推進股票發行從核準制向註冊制過渡的重要步驟。據悉,意見發佈後,需要一個月左右時間進行相關準備工作,才會有公司完成相關程式。預計到2014年1月,約有50家企業陸續上市。

  12月2日,央行出臺《關於金融支援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意見》 積極促進試驗區實體經濟發展。其中提出在自貿區發行同業存單,並且允許自貿區企業和個人投資海外市場,也允許境外機構通過自貿區投資國內證券和期貨市場,被認為是取消了QFII和QDII的限制。

  12月4日,財稅改革傳來佳音,營改增再擴圍,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明年1月1日起將鐵路運輸和郵政業納入營改增試點。

  12月8日,央行公佈《同業存單管理暫行辦法》,允許金融機構發行同業存單,金額不得低於5000萬元,利率市場化改革再次邁出重要一步。

  日前,媒體報道稱地方國企改革正在加速,上海、山東、重慶、青海、貴州、無錫等地正加緊制定或完善當地國資改革方案,上海方案擬於下周推出。山東、廣東、重慶等地國資市場化改革都已啟程,目標指向産業升級與轉型。

  12月10日,國務院公佈,取消和下放了68項行政審批項目,進一步簡政放權。其中包括取消煤炭生産許可證核發、設立煤炭經營企業審批。

  12月10日,國家發改委發佈《關於指導做好2014年煤炭産運需銜接工作的通知》表示,堅持供需雙方自主協商確定價格,凡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得進行干預,並繼續實施煤電價格聯動。

  12月10日,中央組織部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表示,地方政府政績考核不再以GDP論英雄,不搞GDP排名,而是注重政府舉債及問責。

  改革是明年最大亮點 市場決定作用是最大看點

  對於政府密集出臺的改革舉措,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對中新網財經頻道分析,雖説要全面深化改革,但經濟領域改革是重點;這些改革措施是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行動。

  12月1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開幕,將部署明年經濟工作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明年被認為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的“改革元年”。有專家表示,在明年的經濟工作部署上,改革將會取代經濟增速成為更重要的考核指標。

  “經濟增長目標由政府各個部門決定的思路需要發生變化,要更多服從市場規律。改革是為了釋放制度紅利和經濟活力,使未來經濟更好更健康平穩地發展,經濟增長越來越成為市場作用的結果。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誰得到資源誰就有推動經濟發展的責任。”趙錫軍表示,全面深化改革是明年經濟工作的最大亮點,“全面”就是經濟領域方方面面的改革都會推進,而“深化”則是改革難做的部分要繼續推進、難啃的“骨頭”要花大力氣啃。

  12月3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繼續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把改革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市場將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在趙錫軍看來,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才是明年經濟改革的最大看點,市場能否起決定性作用是判斷改革成果的依據。包括要素價格機制和經濟增長都不能由政府説了算,而是真正由市場來配置和決定。

  “政府改革推進越來越快,只要今年能做的肯定會儘早推出來,明年沒能推出來的改革,恐怕是難度非常大的。”趙錫軍對中新網財經頻道分析,財稅改革和政府職能的轉變都是未來需要重點推進和深化的領域,還要配合其他領域的改革措施,比如政府事權的分配。(中新網財經頻道)

[責任編輯: 王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