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15日電(記者王敏 韓潔 劉暢)今年以來,在我國工業經濟領域多個行業中,持續蔓延且加深的產能過剩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之“殤”。15日,《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發布,將改革重點鎖定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五大嚴重產能過剩行業,並規劃未來五年化解產能過剩的“路線圖”。
專家指出,這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工作重點,也是中國經濟加快轉型升級、尋找增長新動力的又一重大舉措。
化解產能過剩刻不容緩
官方數據顯示,2012年底,我國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產能利用率分別僅為72%、73.7%、71.9%、73.1%和75%,明顯低于國際通常水平。盡管這些行業利潤大幅下滑,但仍有一批在建、擬建項目,產能過剩呈加劇之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現過數輪產能過剩,但這一輪程度大、影響深,化解的難度大。”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指出。
在這份指導意見中,國務院提出警告稱“如不及時採取措施加以化解,勢必會加劇市場惡性競爭,造成行業虧損面擴大、企業職工失業、銀行不良資產增加、能源資源瓶頸加劇、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直接危及產業健康發展,甚至影響到民生改善和社會穩定大局。”
“從這份指導意見看,決策層已經充分意識到,產能嚴重過剩已成為中國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諸多問題的根源。”中鋼協常務副秘書長、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指出,中國經濟已經過了追求速度的階段,現階段必須追求增長質量、效益。
“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必然帶來陣痛,有的行業甚至會傷筋動骨。”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祝寶良表示,但從全局和長遠來看,必須遏制進一步加劇的矛盾,引導好投資方向,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權威人士指出,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出臺這一改革舉措,釋放出中國新一屆政府直面改革“硬骨頭”、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堅定決心和堅實步伐。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