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提出要建立最嚴格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制度,體現在《食品安全法》中,最關鍵的一條,就是要通過有效的法條,提高違法成本,將食品違法者的收益降到最低、降到零;讓其他食品生産、經營者不敢效倣。
——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沈巋
我國10人以下的小企業、小作坊佔食品生産加工企業總數的60%,雖然市場佔有率僅約9.3%,卻成為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多發點和監管的難點。
——全國人大法工委行政法室巡視員李援
去年,沃爾瑪在華所有門店接受了大約9000次的食品安全檢查,平均每家門店每年要接受23次檢查,這些檢查是來自8家不同的部門。我們接受的相當一部分的檢查,是針對比較低風險的問題,而不是我們所關注的高風險的食品安全問題。
——沃爾瑪(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首席合規官駱啟德
新京報訊 《食品安全法》正式啟動修訂前,將先向社會各界廣泛徵集意見。
昨日下午,在第五屆中國食品論壇上,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法制司司長徐景和表示,《食品安全法》的修訂,目前處於前期收集各方面意見階段。此次修訂最關鍵的一條就是要加大對食品安全違規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
“按照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要求,我們向有關部門,向行業協會,向地方政府,向專家學者,包括跨國的公司廣泛徵求各方面的意見。現在,我們希望通過媒體,向全社會徵集。”徐景和説,此次《食品安全法》的修訂,國家食藥總局作為牽頭起草部門,希望凝聚社會各界的智慧,使我國的食品安全法,包括食品安全制度,經過若干年的努力,能夠成為全世界最好的監管制度之一。
近期,國務院常務會議頻頻提及食品安全問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還明確提出,要建立最嚴格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制度。
6月5日,國務院召開全國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制改革電視電話會議,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具體部署全面加強食品藥品監管工作,同時強調儘快修訂《食品安全法》的重要性。
據徐景和介紹,此次《食品安全法》修訂的目標,是要適應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改革的需要;建立食品安全科學治理的監管機制和方式方法,適應破解食品安全難題的需要;從法律機制上鼓勵動員社會各方參與食品安全監督,構建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格局。此外,最關鍵也是最受社會關注的一條,就是加大對食品安全違規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
■ 相關新聞
國家食藥總局委託調研《食品安全法》實施現狀
食品安全“睡覺”法條將梳理
新京報訊 現行《食品安全法》為何實施不暢?昨日,國家食藥總局法制司現場邀請中國法學會食品安全法制研究中心,委託其調研評估現行《食品安全法》的實施現狀,其中包括,找出一些看上去很好,但實際在“睡覺”的法條。
“有獎舉報”應具可操作性
在此間的“食品安全法制體系發展與完善”分論壇上,中國法學會食品安全法制研究中心主任李仕春坦言,現行《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制度,就是這樣一條“睡在那兒的條款”。該制度的設置初衷,是幫消費者彌補損失,鼓勵消費者運用訴訟的手段保護自己,同時也能威懾其他食品生産經營者莫要制假售假。然而,《食品安全法》實施整四年,幾乎很少有消費者提起懲罰性賠償的訴訟。此外“有獎舉報制度”實施效果也不盡如人意。
李仕春説,舉報制度在現行《食品安全法》中有規定,但“有獎”沒有規定。“未來,如果把食品安全有獎舉報制度寫進法律,一定要注意可操作性。”李仕春建議,能否借鑒類似支付寶的獨立第三方制度,切斷監管部門與舉報人、與企業之間的直接聯繫,讓舉報人放心舉報。
食品安全事件執法須公開
昨日,李仕春還代表沈巋等法學界專家,向《食品安全法》修訂提出十條建議。其中包括:強化食品安全事件執法過程和執法結果公開。
他以臺灣塑化劑事件為例,談為何臺灣地區或國外食品安全事件不波及其他領域,原因就在執法公開。
他説,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應該將食品安全事件的整個執法過程、執法處理向社會公開。“有一起公開一起,公開的力度大一點沒關係。”李仕春建議政府部門,不要遮遮掩掩,不要怕給社會穩定帶來很大的衝擊,只有這樣痛下決心,才有可能挽回民眾對於食品企業的信心,“就因為不公開,結果好的企業也莫名其妙背上了黑鍋,這很不公平。”
■ 焦點
使用進“黑名單”食品添加物可定罪
國家衛計委將及時認定公佈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黑名單”
新京報訊 在最新的“兩高”司法解釋中,憑國家衛生行政部門公佈的“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黑名單’”,司法上即可認定涉嫌違法的單位(個人)使用“有毒有害”原料制售食品,將按“生産、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立案查處。
昨日的論壇上,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第二庭法官王坤詳解食品安全刑事案的定罪量刑標準。
法規籠統致食品違法行為“事實認定難”
據王坤介紹,此前《刑法》中直接針對食品制售行為規定了兩個罪名,即生産、銷售不符合安全(衛生)標準的食品罪和生産有毒、有害食品罪。但過去的司法實踐表明,現行的法律規定過於籠統,造成了食品違法行為“事實認定難”等定罪量刑障礙。
為此,今年5月“兩高”聯合發佈的《關於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破解基層執法中對制售假劣食品“事實認定難”的問題,提高司法效率。
比如,對制售有毒有害食品的認定,現有的取證手段可能難以鑒定認證。但按照最新的司法解釋,“將目前食品安全主管行政部門制定的違禁食品及食品非法添加物‘黑名單’予以法定化,凡是上了黑名單的,我們就認定為有毒有害的食品原料,不再另行認證了。”王坤説。
將不斷更新“黑名單”內容
對此,國家衛生計生委食品安全標準司司長蘇志很快做出積極回應,國家衛計委將及時認定公佈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黑名單”。
此次“兩高”司法解釋第二十條規定了應當認定為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各種情形。其中,國家衛計委自2009年以來,依法公佈的《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名單》(簡稱“黑名單”)是認定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的重要依據之一,“目前,這個黑名單已經公佈了6批,共包括64種非食用物質”。
根據司法解釋的規定,凡是使用黑名單中的物質為食品原料,或者在食品生産、加工、存儲和銷售過程中摻入非食用物質的,一律按照生産、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立案查處。
蘇志表示,為了做好黑名單的認定和管理工作,國家衛計委會同相關部門成立了多領域專家組成的專家委員會。
根據風險監測、監督管理和社會舉報的資訊,及時組織開展對新發現可能添加的非食用物質的論證,將不斷更新“黑名單”內容,並積極研究“黑名單”所列有毒有害物質的配套檢驗方法。
新京報記者 魏銘言 廖愛玲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