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暴利驅動下,中藥材市場“李鬼”頻現,造假手段日新月異,不僅染指利潤高的名貴藥材,如今連普通藥材也不放過。無論是對中醫藥行業發展,還是對患者生命健康,中藥造假都會産生了不利影響。打擊中藥“李鬼”,為百姓撐起“健康保障傘”,還需標本兼治、多管齊下。
中國中藥協會的數據顯示,2012年前三季度,根據工業和資訊化部統計,我國中成藥産值達2882億元,同比增長20 .8%;飲片産值692億元,同比增長27.1%。而與行業規模迅速膨脹不匹配的是,産品品質良莠不齊,劣質飲片大行其道。
針對愈演愈烈的造假亂象,國家有關部門也“重拳出擊”,採取了一些措施,規範中藥材市場,加強行業監管,例如推行飲片企業G MP認證、飲片包裝必須標注藥品原産地等。然而,令人氣憤的是,中藥材制假售假的新聞仍時常見諸報端,一次次地給監管敲響了警鐘。
在記者看來,中藥材制假售假現象增多,最直接的原因是暴利驅動,但背後暴露出的問題,還是監管“缺位”。記者曾在一些中藥材市場走訪,不時看到“誠信經營”“打擊假藥”等字樣,一些市場還進駐了工商、藥監等部門,假藥現象仍然無法杜絕,這一定程度上正説明瞭監管沒有到位。
不過,談到監管,許多業內人士也很無奈:這幾年,制假商人不斷研發造假新技術,連許多長期從事經營的客商都難辨真偽,對監管人員同樣也是一道難題;生産鏈上“九龍治水”的管理格局也讓不法人員鑽了空子,誰來管、怎麼管常常讓一些部門有些困惑;法律法規不健全,即使犯罪,處罰力度也很有限……這些問題確實讓監管陷入了尷尬。
更讓人困惑的是,相對西醫來説,中醫更講究整體觀念,如今對中醫藥市場的整治卻更多的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因此,打擊中藥“造假”,必須得先把好脈,找準病症,開具“復方藥”。
這付“復方藥”,首先需要一劑“猛藥”,即進一步加強行業監管。政府應當加強專業檢測人才隊伍建設,多吸納一些藥廠的職業藥師等專業力量參與藥監部門督查,重獎激勵民間舉報摻假的行為,形成群防群治的格局;同時藥監部門應建立長期培訓機制,不斷提高從業人員品質驗收、真偽鑒別等方面的技能。
這付“復方藥”,還需要一劑“補藥”,就是完善行業標準。我國近年來大力提倡中藥國際化,甚至削足適履去適應一些國際標準,走入西方市場。遺憾的是,發源於中國的中藥,卻沒有制定出一套我國自己的行業標準。有了標準,才可能對假貨形成直接的打擊。
這付“復方藥”,更需要一劑“輔藥”。應為藥材建立追溯檔案,讓種植、養殖、加工、銷售,各個鏈條都清晰明瞭,全方位進行安全監管,這樣才能讓造假者無機可趁。
藥品安全關係百姓健康,打擊中藥“李鬼”迫在眉睫。如果不能對中醫藥市場的規範化“治未病”,如果放任制假售假的不法商人逍遙,恐怕中醫藥市場最終也只能“疾入骨髓,無藥可救”。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