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品繪
眾所週知,誠信是維繫社會正常運轉的紐帶,是社會的基石。無論是家人、朋友之間,還是個體、群體之間,倘若缺少了誠信,其關係一定是扭曲的、畸形的。近二三十年,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國民生活特別是物質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我國已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在這個龐大的經濟體內,有一種“毒瘤”也在快速生長,這就是造假。造假已成為一種嚴重的社會問題,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造假事件層出不窮
作假者涉及不同領域
就在剛剛過去的4月份,媒體披露出的作假事件接二連三地刺激著國人的神經。長年的刺激已使很多人對此類問題有些麻木不仁,而這恰恰是比事件本身更為可怕的事情。
4月3日,證監會在新聞發佈會上披露,萬福生科嚴重違反法律法規,涉嫌欺詐發行股票。該公司動用300余個個人賬戶,涉及數十個縣鄉鎮,最終獲取多達667卷證據材料,內容涉及供應商、客戶等一系列財務數據的造假。有報道稱,萬福生科的造假上市以及上市後的繼續造假,涉及虛增原材料、虛增銷售收入、虛增利潤等整個生産經行銷售環節,堪稱深刻、全面、徹底。3月1日萬福生科自行披露的公告稱,公司在2008—2011年間累計虛增收入約7.4億元,虛增營業利潤約1.8億元,虛增凈利潤約1.6億元。據報道,萬福生科的保薦人平安證券、仲介機構中磊會計師事務所和湖南博鰲律師事務所都已被立案調查。
上市公司造假,股民利益受損誰來負責?
4月24日,江蘇媒體曝出南京市溧水區和鳳鎮張家村社區在“改廁工程”中弄虛作假,社區在一些村民家的地上用水泥“畫”一個化糞池的樣子了事,並借此騙取了上級政府部門的財政補貼。
民生工程造假,民生何以改善?
4月26日,浙江省寧波市質監局官方微博稱,經查證,寧波牛奶公司虛假標注産品生産日期係企業故意行為,質監部門將依法從重進行處罰。17日,有寧波網友在網上爆料説,寧波牛奶公司對兩個品種的酸奶提前標注虛假日期,將原本17日生産的牛奶改為19日、20日生産,欺騙消費者。去年,寧波牛奶公司就曾被曝生産“早産奶”,當時企業的解釋是員工“操作失誤”。
4月27日,央視焦點訪談以“霧裏看花洋奶粉”為題披露:近年來國産奶粉屢失誠信,洋奶粉受到熱捧,但據業內人士透露,如今約八成洋奶粉是國內企業貼牌生産的,其中有些企業用國內奶源在國內加工,包裝上卻寫著“原裝進口”、“100%國外奶源”。
食品造假,國民健康何以保障?
造假病症之嚴重
遠遠超乎人們的想像
上述新聞事件,不過揭開了造假之“冰山一角”。如果對當今我國形形色色的造假行為做一次掃描、疏理的話,其結果仍會讓對此已司空見慣且有些麻木的國人震驚。
從範圍看,造假行為已遍及社會各個領域。從精神領域到物質領域,從工作環境到生活環境,人們被太多的假的東西包圍著、侵害著,難以逃遁。有網友列舉出各類造假:“假爹假煙假酒假藥假名牌假化肥假農藥假種子假牛奶假綠化假專家假回憶假證據假論文假學歷假職稱假考試”。相對於多如牛毛的造假行為,這樣的列舉難免挂一漏萬。想想看,現如今,從商場到職場、官場,從城市到鄉村,從學校到醫院,哪個領域、哪個地方能與假“絕緣”?
以教育領域為例,在這塊向來被視為教書育人的凈土上,假論文、假文憑、假學歷、假成績、假身份(如非少數民族冒充少數民族)、假履歷、假統計(如大學畢業生就業率統計造假)等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學生在網上買論文、抄論文,導師出書(發表論文)由學生執筆或者乾脆在學生的研究成果上挂名幾成“顯規則”,且剽竊者毫不愧疚。
從涉假人員看,絕非個別、少數,而是相當普遍。你蒙我,我騙你,你坑我,我坑你,害人者眾,受害者更眾。近些年,樓歪歪、橋脆脆、墻塌塌、地陷陷之類的事故不絕於耳,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瞬間消失,不少幸福的家庭突然破碎。而造成這些不幸的,也許是性本貪婪的唯利是圖者,也許是只想多賺點小錢或做著脫貧致富夢的普通人。
從手段看,造假花樣翻新,日趨“成熟”,有些十分惡劣,可謂喪心病狂。以工業酒精勾兌的假酒、摻雜三聚氰胺的嬰兒奶粉、地溝油冒充的食用油、注水肉、用毒性很強的亞硝酸鹽浸泡及鳥糞熏出假血燕……不僅謀財,也在害命。值得注意的是,許多造假都形成了産業鏈。記者以“造假,産業鏈”關鍵詞在網上搜索,映入眼簾的就有幾十項,甚至連衛生巾這樣的特殊用品也赫然在目。造假由個人、小團體發展到利益集團,而且由隱蔽到公開化,其嚴重性、危害性可想而知。此外,用戶多、傳播速度快、影響力大的新媒體也成了造假者的重要平臺。“水軍”在網上興風作浪,教人造假、幫人作假的資訊大量存在,電子商務中的種種欺詐行為令消費者氣憤又無奈。有些造假手段可謂膽大包天,無恥之極。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陸駿,冒用國外同名學者的論文、學歷及工作經歷,以“移花接木”之術騙取名利,不僅騙得北化工教授職位,還入選國家第二批“青年千人計劃”(可獲中央財政人民幣50萬元的一次性補助及其他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及“218名海外高層次優秀青年”。最終因網友質疑、事情敗露而被開除。
打假缺乏力度
造假土壤“肥沃”
關於陸駿事件,記者在網上看到“水木社區”的一個帖子,標題為“其實陸駿是個英雄”。帖子説,“現在的中國,不投機是沒法生存的,他只是賭敗了而已。20年後的中國,必然遍地都是陸駿。”還有一位網友在其部落格轉發這一事件時寫道:“現在學術造假膽子越來越大,是因為懲罰很小,連完全退贓都做不到。”這兩篇東西反映出的社會心態,頗具代表性。
儘管多年來社會上的打假之聲從未停止過,但與其勢洶洶的造假相比,打假卻顯得軟弱無力。不是我們的相關法律法規少了,而是違法必究的太少。大多數作假、制假、販假者,並未受到應有的懲罰,也未付出應有的代價。反之,很多人都成了作假的受益者。在媒體曝光的許多制假、販假市場,人們看不到執法者的身影,違法者泰然自若,安然無恙。執法人員的失職行為及貪腐行為,給作假者打開了方便之門。恰恰是由於對作假行為的放縱、寬容甚至與之沆瀣一氣或暗中保護,使造假現象愈演愈烈,以至於法不責眾。除了權力尋租者,一些“專家”、名人包括媒體,為了利益也自覺不自覺地成了作假者的幫兇甚至“同謀”。
由於假的東西氾濫成災,貪腐之風日益嚴重,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越來越低,誠信已成為社會鏈條最脆弱的環節,社會基石岌岌可危。
對於造假這一社會“毒瘤”,該動大手術了!今年教育部《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被稱為“史上最嚴厲處罰”)的實施,近日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關於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地溝油致人死亡最高可判死刑等),都是從嚴治法的舉措,要見成效,關鍵還是要加大執行力度。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