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新興經濟體跨國並購規模擴大 格局轉換需防風險

2013-04-26 13:42 來源:半月談 字號:       轉發 列印

  跨國並購是經濟全球化以來的熱門話題。10年前,這一舞臺上的主角還是美國、歐洲和日本的企業,但現在來自新興經濟體的公司已經崛起為跨國並購的生力軍。普華永道日前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2008年至2012年間,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和部分中東海灣國家共“投下”1610億美元,用於收購美、英、德、澳、日、加等國企業,相比後者收購前者企業的逆向資金總額高出100億美元。

  萬達26億美元並購美國AMC,圖為AMC一家影院

  東起:全球資本力量再平衡

  在當今世界經濟和資本天平上,新興經濟體集群已是沉甸甸的“金磚”。從經濟基礎看,2012年金磚國家GDP總量的全球佔比已經達到21%,基本和美、歐等量齊觀。自金融危機以來,金磚國家的經濟形勢明顯好于發達國家。

  從資本實力看,來自美國財政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中國內地、俄羅斯、印度、巴西、南非的美國國債持有總餘額近17萬億美元,全球佔比約三成。

  從投資動向看,聯合國貿發會議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金磚國家對外投資近15萬億美元,全球佔比接近10%。

  強勁的宏觀經濟和充沛的資金供給,帶來的是企業利潤的增長和經營擴張的動力,表明新興經濟體驅動的“全球化”已經展開。普華永道的數據顯示,2012年新興經濟體收購發達經濟體企業的總投入為326億美元,是2005年的3倍。這一趨勢有望持續,並不斷改變全球資本流動的格局。

  波士頓諮詢公司以“全球挑戰者”為新興經濟體跨國公司冠名。他們觀察到,與2008年金融危機前相比,這些新銳完成的交易數量減少,但規模擴大,並且旨在建立全球領導地位。來自中國的企業尤其引人注目,其海外並購交易額從危機前兩年的70億美元增至危機爆發後兩年的300億美元,近兩年依然在230億美元左右的高水準。

  另外,新興經濟體跨國企業和歐美老牌跨國企業之間的合作關係,從過去側重對資源、品牌、市場、技術以及低成本的利用,轉向更多攜手合作,共同開發新産品,進行技術交流(而非技術轉讓),並打入新市場。合作關係的轉變正在改變遊戲規則。

  民進:新興市場角色多元化

  在全球資本格局重構的同時,一個新趨勢也在新興經濟體內顯現,即收購方主體由過去國有巨頭為主,逐漸轉向大中型民企。在中國、印度和巴西,這樣的趨勢尤為明顯。

  大中型民企出海並購原因多樣,並購目標也不斷發生變化:從獲取技術,立足國內市場銷售,發展至獲取品牌和海外銷售渠道,拓展目標國當地市場,更為主動地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在民企出海的大潮中,中國企業“領頭羊”現象再現。

  如大連萬達集團對美AMC娛樂控股公司的收購,使其完成了由地區集團向全球集團的轉變。萬向集團收購美國鋰電池龍頭企業A123系統公司,鞏固了自身在全球新能源汽車中的領先地位。

  德勤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前三季度,中國民企海外並購首次在數量上超越國企,佔據並購案例總數的62%。

  在日前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的一個圓桌會議上,針對“未來三年民營企業海外投資最具潛力和前景的行業”的調查,受訪者選擇的依次是現代農業,房地産,消費/零售、文化休閒娛樂和礦業。

  暗流:格局轉換需防風險

  在全球並購的歷史圖譜中有一個名字耳邊猶存——日本。鼎盛時期的日本企業跨國並購氣勢如虹。但時過境遷,經濟週期和資本的潮水漲落難擋。對於新興經濟體的跨國企業而言,雖然大趨勢向好,但其中的風險不得不防。

  普華永道的報告就指出,來自新興市場的投資者可能沒有充分意識到並購交易的複雜性。比如與老牌歐美企業的並購或合作中,文化、政策和增長軌跡的差異可能使雙方關係變得複雜甚至造成破壞。如果管理不當,雙方合作模式可能限制彼此增長。這就需要雙方對合作範圍、雙方期望值、各方管控力度以及退出策略,擁有深入一致的了解。而這些因素往往容易被忽略。

  外部環境也是一個重大“系統性風險”。立法機構和監管機構的決策可能徹底改變合作關係。終止合作關係也並非易事,解除合作關係可能導致一方或雙方喪失商機,承擔鉅額損失。

  針對我國民營企業未來三年海外並購的主要挑戰的一項調查顯示,對投資地法律環境和商業文化不熟悉成為首要選項,其次是並購後整合能力欠缺。其他風險和挑戰還包括目標國政府對於“國家安全”的擔憂、目標企業對中國企業持續運營能力不信任、融資渠道狹窄和政府投資審批流程複雜、時間長等。(半月談記者 謝鵬)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