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從去年至今,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數據一直比較樂觀。但普通百姓仍然能從生活細節中感受到貨幣發“毛”的速度。
不久前,日本央行推出“無限量”貨幣寬鬆措施,給全球“流動性氾濫”火上澆油。日元在過去6個月貶值近20%。而此前美聯儲已連續執行了四輪量化寬鬆,美元全球氾濫;歐洲債務危機以來,為了救助瀕臨崩盤的債務國,歐洲央行也連續釋放歐元流動性;如今是日本“重裝上陣”,給本已熱鬧不堪的匯率貶值戰場“火上澆油”。
與此同時,中國也面臨著“貨幣超發”的指責。全球各大經濟體正在為拉動經濟而掀起一場貨幣貶值的戰爭。這些新增的貨幣正對我們的資産發生怎樣的影響?
“找工作不如早買房”、“錢不是錢,進個菜場沒百八十元出不來”、“工資漲得還沒房租漲得快”這些感嘆,加上近幾年“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等各種與農産品價格暴漲有關的流行詞的盛行,都讓普通百姓感受到通脹的的陰影。
按照國際慣例,我國統計部門CPI數據裏不包含房價,這使官方統計的“低通脹率”與現實生活的感受産生很大落差。
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經濟增幅很快,但勞動力價格一直被壓得很低,大部分消費者可支配收入很低,而中國以農産品、食品為主要權重的CPI也長期處於“被壓低的狀態”。
而M2(廣義貨幣供應量)不斷攀升的數字,在各類資産中體現得格外明顯,最典型的就是房價。以北京為例,從2005年至今,北京東五環一帶的房價長了5倍還多。
中國光大銀行信貸審批部副總經理楊文化表示,即便CPI沒有明顯上漲,而考慮到這些年的資源與投資品如礦産資源、房地産、股票、黃金、字畫、郵票等一路大幅上揚,實際上出現了明顯的通貨膨脹。
上海交通大學研究員高連奎則認為,中國的通脹來自三個基礎因素,糧食、房地産和大宗商品進口。目前糧價國家有控制,波幅很小;與大宗商品進口有關的價格因素,也通過企業的技術改進逐步減少;房地産價格上漲則難以控制。
據他初步匡算,包括居民購房貸款和房地産商信貸在內,由此派生出來的廣義貨幣存量,大約要佔中國M2的一半。因此,房價持續上漲的背後,不僅有隱性通脹的推手,也有貨幣“超發”這一推手。
“房地産經濟”變成中國經濟的火車頭,一直以來為人詬病。房地産業本屬於民生産業,是解決勞動者衣食住行的關鍵消費品,但房價居高不下,整個産業飛速膨脹,不僅地方政府患上了土地財政“依賴症”,而且助長了房地産終端市場的投機盛行。
經濟學家李才元把這稱作“資源泡沫”效應:房價上漲推高了城市租金,城市生活、生産成本大大增加,勞動力價格也水漲船高。相對而言,幹實業的成本加大,利潤率太低,房地産的財富效應吸納了大批資金,更助長了中國經濟“實業空心化”傾向。
“本應是實業與資源互補,貨幣要平均分配到這兩個領域,促進經濟協調發展,而目前是資源做大做強,反而從實業領域抽血”,他説,這怎麼能不導致經濟扭曲?
《貨幣戰爭》作者宋鴻兵認為,處於高負債、高赤字、低增長,乃至滯增長和負增長的國家,實施本幣貶值是有意為之的戰略。同時,中國這樣的新興經濟體國家一定面臨輸入性通脹、出口受阻、外儲“稀釋”的風險。
大量廉價貨幣一方面會衝向石油、鐵礦石、糧食等大宗商品市場,造成價格畸高不下,增加了中國進口商品的成本,增加輸入型通脹壓力;另一方面形成“熱錢”,從各種渠道進入新興國家國內市場,繼續吹大國內房地産等“資源泡沫”。
國家外匯管理局發佈的數據顯示,去年12月銀行代客結售匯順差543億美元,創下2011年1月以來的新高,表明去年年底我國外匯流入出現反彈。
外匯局有關部門負責人預警,在全球流動性寬裕、國內經濟企穩的宏觀背景下,今年我國有可能重新面臨“熱錢”大量流入的壓力,同時因為內外部不確定性因素較多,不排除我國跨境資本流動大幅震蕩。下一階段工作中,要積極防範跨境資金流動雙向波動的風險。(眾石)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