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上午9點,香港特別行政區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會議期間,多位香港全國人大代表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指出,香港奶粉限購只是一種臨時措施,不會影響香港政府自由貿易的政策。而多位代表也指出,“搶購香港奶粉”事件的背後,更多需要做的是重建內地消費者的信心。
不與自由貿易相悖
從2013年3月1日起,香港實施《2013年進出口(一般)(修訂)規例》,要求出境人士不得攜帶總凈重逾1.8公斤的嬰兒奶粉(2罐),違例者一經定罪,最高可罰款50萬元及監禁兩年。
對此,香港全國人大代表團團長譚惠珠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香港奶粉限購只是一個很短期的現象,香港需要理順供應鏈,這需要一定的時間,大家不要擔心。”
而當《國際金融報》記者追問這是否有悖自由貿易法時,譚慧珠表示,“限購只是暫時措施,不會影響到香港政府自由貿易的政策,也不會與自由貿易法相悖。”
譚慧珠對限購奶粉的看法與昨日出席全團會議的多位代表相一致。全國人大代表田北辰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內地的媽媽們心情都能理解,希望這一措施只是對於現階段水貨客現象嚴重影響香港民眾日常生活必需品購置所採取的臨時手段。”
多方式避免限購
同時,昨日也有多位香港代表表示對奶粉限購令持“保留意見”。
特區全國人大代表蔡素玉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認為不應該採取限購奶粉的方式,我們完全可以用其他方式來避免這種限購。”
蔡素玉建議,一方面,可以在香港與內地相鄰的地方,比如深圳的“中英街”提供奶粉供內地市民購買。另一方面,香港特區政府也可以向香港市民發放一些“奶票”,讓供應商了解香港本地對奶粉的需求量有多大,在確保香港本地的需求之餘,再向其他地區供應。
田北辰也提出了“兩地共建購銷網路”的想法。他指出,香港作為自由貿易區,可以對需求較強的一些國外品牌奶粉進行“驗證”,再由中央政府引進這批“驗證”過的奶粉,由權威渠道發佈和銷售。“我們(香港)來證明這些奶粉是安全的,中央政府來進行銷售,香港認證的公信力加中央政府的權威性,這樣大家就不怕買到不好的奶粉了。”
“僅靠限購是不實際的,今天搶購奶粉限購奶粉,明天搶購肥皂難道就去限購肥皂嗎?” 蔡素玉表示,“政府考慮問題應該更加全面一些。”
需狠打“問題奶粉”
“自三鹿事件以後,許多內地父母對於內地生産的嬰兒奶粉缺乏信心。”全國人大代表馬豪輝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水貨”奶粉已經不僅僅是銷售差價的驅使,更多是消費者信心的構建問題。
馬豪輝指出,三聚氰胺問題爆發後,國家已經高度關注乳品品質安全,先後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來約束乳品的生産、銷售過程。但他同時指出,“除了行政機構的監管,可委託權威機構進行不定期檢測並在網站公告不合格結果,給老百姓額外的平臺了解執法監管體系,增加民眾的信任才是最重要的。”
蔡素玉也表示,“內地供應商要嚴格加強品質關,而政府部門也應該嚴格秉公辦事,狠抓問題奶粉,相信只要下決心打擊這些問題企業,內地消費者的信心會恢復的。”(《國際金融報》記者 趙怡雯)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