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一場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的“接力賽”在全國各地展開,從北京、浙江、河南到陜西、貴州、廣東、深圳,相繼出臺了新的最低工資標準,其中深圳月最低工資提高至1600元,領跑全國。此外,天津、江西、安徽、甘肅、遼寧等省市也明確表示將適時“接棒”。
每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民生問題都成為會內外關注的熱門話題。和往年一樣,包括上調最低工資、增加勞動者收入在內,社會保障、安居就業、求學就醫等民生話題,在今年兩會前依舊是眾人矚目的焦點,人們期待著從兩會上傳來更多的民生利好政策。
過去幾年,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我們取得了不小的進步。僅以上調最低工資標準為例,作為促進分配公平的民生舉措,我國最低工資標準近3年年均增長21.8%。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以來,一系列民生保障措施提高了人們的“幸福指數”:從2008年秋季學期開始,全國城鄉真正實現了免費義務教育;2009年開始的新一輪醫改,至今已有13億人參保,基本醫保已覆蓋96%的人群;保障房建設穩步推進;截至去年10月底,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4.59億人,加上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總計覆蓋超過7億人。
國際輿論盛讚:中國建立起世界上最宏大的社會保障體系,這是少有的艱難而又堅定的改革實踐。
根據人民網今年全國兩會調查,熱度排行榜上“社會保障”繼續高居榜首,其他被關注的“熱詞”依次為反腐倡廉、收入分配、住房保障、醫療改革、穩定物價、食品藥品安全、法治中國、行政體制改革、國防建設。民生“熱詞”佔了絕大多數。老人的養老金、醫保報銷何時能隨遷到子女居住的城市?一樣退休在家,養老金為什麼差別大,養老金雙軌制何時取消?保障房的品質和小區配套誰來負責?……有網友這樣留言:我的期望就是打車不拒載,吃什麼都放心。
改革開放30多年,百姓的民生訴求早已從追求溫飽,向更高層次的多元化的訴求發展。隨著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民生訴求也全面升級。這既是國家經濟實力增強、不斷發展進步的重要標誌,又是需要全面應對的重要挑戰。
前不久,貴州農婦楊能芬因患塵肺病在四川就醫,10歲男孩胡鎵豪獨自照顧母親的故事經媒體報道,引發廣泛關注。在中央領導同志的關心下,後續問題很快得到解決。不少人覺得,小鎵豪“過山車”般的人生經歷不可複製。其實,他踏上的“希望之岸”並不是偶然、臨時搭建的堤岸,而是已經建立的制度框架。去年8月,國家發改委等6部委發佈《關於開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目前已有6省區制訂出臺實施方案。這對於有重病患者的家庭,尤其是貧病交加的困難家庭來説,無異於雪中送炭。
民生訴求千頭萬緒,而解決民生問題的制度安排有輕重緩急。
只有明確底線和重點,才能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認為,近幾年各級政府在保民生底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還不夠。比如困難家庭的大病醫療救助、邊遠貧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機會公平、因病因災致貧返貧的幫扶等,都是需要加大解決力度的方面。只有守住底線,才能讓最困難的人也能共用發展的成果,感受社會的陽光。
保住底線是基礎。人們看到,更多包含普惠性的制度安排正“在路上”:無論是提高收入、完善社保,還是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加快保障房建設,都要在既往成就的基礎上繼續推進,讓百姓可望可即,心存期待。
應該看到,推動改善13億人的民生問題要啃不少“硬骨頭”。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雷家骕認為,“牽牛要牽牛鼻子”,只有突出重點,才能把有限的財力放到關鍵地方,解決關鍵問題。諸如城鄉各類養老保險,如何實現接續並軌、如何提高統籌層次;城鄉各類醫療保險,如何兼顧總額控制與過程監管、如何協調保基本與保大病;城鄉低保與住房保障,如何做到應保盡保……破解這些難題,既需要雄厚財力的支撐,還需要制度創新的不斷探索。不可能指望一朝一夕解決所有的民生難題,老百姓期望的是,對於那些只要完善流程、改換方法就能解決的問題,有關部門不妨轉換思維、馬上就辦;對那些需要分步驟逐漸解決的難題,要提出目標、明確路徑、列出時間表,讓百姓心中有數。
俗話説,量力而行,盡力而為。誰都希望改善民生的步伐邁得更快些,得到的實惠更多些,日子過得更好些。但畢竟,民生改善需要“真金白銀”。數據顯示,剛剛過去的一年我國公共財政收入11.72萬億元,雖然總量可觀,但每人平均財政收入水準和支出水準卻很低,世界排名處於100位之後。期待一夜之間實現高水準的應保盡保,別説我們的國力負擔不了,世界發達國家也未能實現。民生的保障與改善只有始終與生産發展水準同步,才會使保障與改善民生的工作具有持久的耐力。
熱忱的期許所聚合的民意,成為通過兩會破解民生難題的動力之源。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人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通過政府和社會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新的一年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必將取得新進展,邁出新步伐。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