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公共假期每年已有115天,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2月19日新華社)
國人115天公共假期是否真正惠及了所有人存在諸多疑問。畢竟相當部分的社會群體,因為職業特性,比如零售業、公共服務業等,難以保證節假日與其他人一起休息,白領階層也因為工作任務重壓力大,必須加班加點。即使是那些已經享受到115天公共假期的國人,恐怕也面臨假期量高質不高的尷尬。
以具有相對代表性的三大節日——國慶、春節和五一為例,以往採取的是放假7天的集中休假模式,後來對五一勞動節進行了適當拆分,增加了端午節等“小”長假。但是,這些本來應當成為民眾休假樣本的節日,不但沒有起到預期效果,反而漸漸淪為雞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抱怨,長假要麼是花高價擠景點數人頭,要麼在家裏睡懶覺胡吃海喝打麻將,兩極化的休假方式並沒有起到愉悅身心的良性作用。這種情況在其他公共假期中也同樣存在。
這或許是因為,三大節為代表的集中休假模式,在當初政策設計中本身就帶有太多的功利性。所謂以刺激內需為價值主導的長假框架,其意不是讓民眾能夠勞逸結合,真正放鬆,而是希望通過購物促銷、旅遊産業拉動等,釋放社會消費潛力,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當節假日淪為另一種形式的粗放型GDP發展模式,就不可避免地沾染了同樣的毛病:被物化的節日帶來被物化的人,人們只能用較低層次的吃喝玩樂來滿足。而旅遊景點過度市場化更是掏空了國人的腰包和精神。
對於民眾來説,剛剛結束了為溫飽而奔忙的日子,迎接休息權到來的同時也有點不知所措。與其他國家較為成熟的休假方式不同,那些國家的民眾對於放假的認知,就是哪怕在自家院子,懶懶地曬一天陽光,對著天空發呆,或者幹一些家務,鍛鍊一下身體,都是充實自我、強身健體的好方式。
可是精神上“窮”怕了的某些國人,恨不得把節假日變成另一場投資,不出去旅遊,好像就對不起好不容易空出來的幾天,不吃得撐破肚皮,不搞點帶物質刺激的麻將遊戲,就會覺得節日資源被浪費了。如果國人潛意識中依然把假期當成了被量化的剩餘資源,總想著要變現成看得見的福利,尤其是我們傳統認為的吃好玩好才是休息好,那麼極力榨取節日資源的結果就是節日單一化、精神空心化。浮躁的我們怎麼配得上這115天公共假期。
當然,這是一個歷史發展過程所必然要經歷的階段。我們曾經缺節假日,缺錢,缺能夠滿足基本需求的食品資源。而如今補足了假日,腰包裏多了幾個錢,吃喝不再是稀缺資源而變得相對富裕,我們應當捫心自問究竟還缺什麼?我們需要學會從容地對待自我的人生,讓自己的心靈和身體一起放鬆,用更多有意義的方式來度過假期。而政府也要反思,在以往的節假日安排中,是否少了最為核心的人文價值傳導?是否擺脫了將國民和節假日工具化的唯利思維?是否能尊重民眾的休息權利?這都是比115天公共假期更值得探索的命題。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