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遼寧省某濱海旅遊區日子不太好過。微信朋友圈裏多個帖子列舉遊客在該旅遊區各種遭遇,令該旅遊區陷入輿論漩渦,被貼“宰客”標簽。然而,據該地區宣傳部門一位負責人介紹,對帖子中反映的問題調查核實發現,除服務員強行攬客砸車是今年發生的,其餘都是多年前發過的,已依法傳訊並拘留砸車的飯店服務員。
這一事件成為輿論熱點,部分社交媒體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抓住旅遊被宰這一敏感話題,通過跟風炒作和借題發揮,集納新聞舊帖新炒,移花接木誇大事實,人為製造新聞熱點,博取眼球賺取流量。在服務員強行攬客砸車的視頻在網上傳播後,有網帖將其與3年前的曝光內容進行嫁接,這種集納式的推送極具話題感和轟動性,挑逗網民神經,從而形成熱點。
筆者並沒有為該旅遊區洗地之意,發生侵害遊客權益事件,必須嚴肅整改。只是由此事引出的另一個問題同樣值得警惕,即借曝光之名搶眼球、謀私利。
隨著輿論大環境的好轉,如今,少數媒體特別是網路社交媒體已經不敢明目張膽地進行新聞敲詐,但他們打著監督旗號,標榜為民立場,抓住食品藥品安全、醫療教育改革、國民素質討論等話題,罔顧基本事實,借曝光之名誇大炒作賺取眼球,誤導民眾對事情的是非判斷。監督只是手段和幌子,謀取私利才是其真實目的。
曝光違法不文明行為及群眾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是民眾維護自身權益的有效手段;媒體適度的反面曝光,是行使監督責任的應有之義。堅持公允原則和尊重客觀事實的曝光有利於形成社會監管與行業自律的良性迴圈,有利於促進社會進步。但是,如果假曝光之名行抹黑之實,借曝光之名賺一己私利,是對新聞媒體公信力的損害,此風不可滋長。對此,監管部門有必要加強行業監管,媒體也要堅守基本新聞職業操守,對反面曝光要堅持事實準確、分析客觀,不要盲目自黑和跟風炒作。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