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暑期檔票房遇冷 5年來首現下跌
2016年7月,全國電影總票房共計45.1億元,和去年火熱的暑期檔相比,今年7月暑期檔票房下降18.2%,這也是自2011年以來中國電影市場暑期檔首次出現下跌的情況。 不僅如此,以目前8月份的票房表現來看,和去年相比同樣會出現下滑,截止到8月15日,全國8月份的票房僅為20.1億元,距離去年36億元的成績相差較遠。2015年中國電影市場突破了440億元大關,在所有人對中國電影一片看好的時候,這個暑期檔在酷熱中潑了一盆冷水,不得不讓所有人重新審視電影行業的發展。
“口紅效應”對票房影響弱化
近些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轉型升級,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各行各業面臨轉型升級導致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此時電影市場出現的“口紅效應”成了之前電影市場火爆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謂“口紅效應”是指當社會經濟出現增長壓力的時候,口紅熱賣的一種極其複雜的經濟現象,其學術名稱為“低價産品偏愛趨勢”。在美國,每當經濟出現巨大壓力的時候, 口紅的銷量都會直線上升。這是因為在美國,人們認為口紅是一種比較廉價的消費品,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人們仍然會有強烈的消費慾望,所以會轉而購買比較廉價的商品或服務。口紅作為一種“廉價的非必要物品”,可以對消費者起到一種“心理安慰”的作用。電影和口紅屬於同一功效的“廉價非必需物品”,在電影中人們會尋找一種全新的慰藉,所以當經濟壓力增大時,人們的消費級別會降低,電影這種廉價的消費服務既能滿足人們的消費慾望,又不會消耗太多金錢。
隨著轉型升級的過渡,中國進入新經濟適應期之後的轉變,“十三五規劃”開始和兩個百年目標衝刺階段的到來,中國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口紅效應”弱化,造成了客觀上消費電影的人群減少,從而導致電影大環境降溫。不管是對於中國經濟而言,還是對於中國電影而言,這種降溫都是利大於弊的,短期內來看雖然票房數量減少,但是並不意味著中國電影市場由此進入寒冬,反而是一種回歸正常的現象。
票補減少 市場回歸理性
2015年,當中國電影突破440億元大關的時候,不管是電影從業者還是觀眾都處於一種十分興奮的期待當中。從整個電影工業方面而言,中國電影似乎除了票房在影片和其他方面尚有不足。在6月份的上海國際電影節論壇上,著名導演李安談及中國電影快速增長的票房以及電影行業的迅猛發展時,指出中國不能一味追求速度,可以慢點成長。並稱“別讓本該慢火細燉的上海美食變成了速食麵”。對於中國電影,李安明顯潑了盆冷水,他指出中國電影是個新興的行業,現在有一種新鮮感,熱錢也進來了,大家求知的慾望非常高。他還指出,現在市場好,大家有浮躁的感覺,爭相想出頭,但這樣對“幼苗”會帶來消極的影響。談及中國電影市場,他認為如果大家對於熱門題材都拍大同小異的電影,可能到最後觀眾不光不喜歡這個電影,連去電影院都覺得不重要了。李安呼籲電影的資本要更多注重於內容的投入和産出而不是影片的推廣和運營。
今年暑期檔電影票房的遇冷就完全展現了中國電影市場回歸理性的態度。2015年,幾乎所有的購票平臺都可以看到“九塊九”的電影票,甚至還有更低的價格,“一元電影”屢見不鮮。巨大的資本補貼注入各大票務平臺,激發了觀眾的觀影熱情,助推了中國電影市場的一路走高。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上半年,隨著票務平臺的整合、資本的消耗,這種票補出現了局限性。不僅如此,今年3月份的《葉問3》票房造假行為被廣電總局發現並且嚴肅處理之後,“票房注水”現象有所收斂,同時資本對於電影的熱情受到事件影響有所降低。此時電影票房沒有了“造假注水”也沒有了“資本補貼”,開始回歸到電影票房本身的面目,最真實地展現中國電影市場和電影行業的現狀。
缺乏爆款 “十億大片”難再現
除了整個大環境的原因之外,今年暑假檔的影片難以滿足觀眾的胃口也是重要原因。
2015年暑期檔票房為124.27億元,佔據全年票房的28%,這一數字幾乎相當於2011年的全年票房。而整個2015年暑期檔共有19部影片票房過億,同時不斷衝擊華語票房的紀錄。《捉妖記》24億元、《煎餅俠》11億元、《大聖歸來》10億元,這三部影片票房總和就已經達到了45億元,其中《捉妖記》更是衝到了華語電影票房亞軍的位置,表現搶眼。
回看2016年的暑期檔影片,暫時還沒有一部現象級的影片出現,衝過10億元大關的國産電影少之又少。即使有國際巨星成龍主演的所謂“最後一部動作片”的《絕地逃亡》,截至8月18日其累計票房也僅為8.86億元,已是目前暑期檔票房較高的影片,衝擊10億元無望。除此之外,截至8月18日《盜墓筆記》上映14天,累計票房8.91億元,以目前的趨勢來看也很難衝破10億元大關。其他影片不管是本土華語片還是好萊塢電影都在這個暑期檔表現平平。8月底值得關注的還有《冰河世紀5》和《諜影重重5》兩部好萊塢大片,以長時間的IP積累來看,有望衝擊10億元俱樂部,但是依舊無法抬高整個暑期檔的票房表現。
縱觀整個暑期檔電影,大製作並非沒有,7月底上映的《封神傳奇》可以説是斥鉅資打造的魔幻傳奇電影,不管是演員陣容還是投資規模都是大片級別的,但是經過長時間的觀影經驗積累,觀眾已經對此類影片産生了“免疫”。目前國內主流評分網站對該片的評分只有3.1分,很多觀眾受此影響放棄了該片的全明星大製作。此次《封神傳奇》並沒有延續《大鬧天宮》等魔幻類影片的票房傳奇,截至8月18日上映21天的《封神傳奇》只有2.84億元的票房收入,連成本都沒有收回來。
不僅如此,打著12年情懷旗號,標榜“第二大聖”的《大魚海棠》聲勢浩大,以“嘔心瀝血12年打造而成的國産動畫片”著稱,結果雷聲大雨點小,在網際網路社交平臺上引起了持續性話題,然而由於影片品質和劇情等原因最終票房定格在5.62億元。近些年來港片已經很少有“爆款”産品出現,《寒戰2》雖然集結了郭富城、梁家輝、周潤發、彭于晏等眾多型男影帝,但槍戰警匪題材風頭已過,相比較于容易出成績的喜劇片而言,6.78億元的票房已經是最好的肯定了。
近些年來,中國電影的快速增長給資本開闢了一條全新的輸出轉換通道,不斷有資本流入電影行業,一方面給電影發展帶來了雄厚的實力,另一方面讓電影行業也出現了“短平快”製作氾濫的現象。當資本冷卻後,中國電影市場開始回歸理性,更加偏重於影片的品質。由於備受粗製濫造的圈錢電影的折磨,中國電影觀眾也已經學會了對圈錢的“爛片”説“不”,傳統的“短平快、全明星、大製作”式電影已經無法滿足他們挑剔的電影口味。資本退去後,不管是商業電影還是藝術電影,影片的品質都成了影片票房第一衡量標準,電影市場正在進行本身生態系統的篩選,這有助於中國電影行業的發展,也有利於中國電影市場的整體進步。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