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7月3日,福州民眾從萬科開發的房地産樓盤旁經過。 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其實萬科股權之爭,是過去半年多在中國上演最大的,比好萊塢大片還要精彩的權力、金錢、桃色新聞大戲,這個議題幾乎把中國所有的事討論一遍。”著名經濟學家向松祚一語道出“萬科股權之爭”背後折射的世間百態。
萬寶之爭紛紛擾擾延續一年,中間經歷多次變故,究竟是資本無情還是企業亟需良治?這場由中國最大房地産企業股權博弈而引發的市場、規則、情懷與産權大討論,讓11日開幕的本年度博鰲房地産論壇眾議鼎沸。
曾在萬科工作10年的陽光100中國控股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林少洲回憶,從90年代始萬科一直留有治理結構隱患,雖有一些期權制度改革,但不足以影響整個結構。
而在朗詩集團董事長田明看來,萬科如今的群狼爭食與創業者王石未完成一個重要任務有關:王石創業成功,但未給企業奠定好的産權基礎及傳承機制。
“他希望把萬科搞成像匯豐、GE這樣的公司,沒有顯著的大股東,由管理團隊來經營。”不過在田明看來,這個想法不太切合實際。
如今的“萬科股權之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讓人眼花繚亂。“並不是要聊八卦,猜測王石怎麼想、華潤怎麼想,寶能怎麼想,許家印怎麼想,而是想帶出今天企業往前的路應該怎樣。”香港恒隆集團、恒隆地産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啟宗説,萬科的困局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中國企業的困局。
田明説,萬科股權之爭的背後是對規則的尊重問題,既然萬科選擇上市並得到好處,就要遵守上市公司規則,要考慮到股權結構,這與企業文化、發展戰略、團隊鞏固息息相關。
向松祚認為,該事件折射出兩個深層次問題,第一是在中國職業經理人的文化和規則應如何建立,是資本主導還是職業經理人主導,或者二者之間如何尋求完美的平衡;第二是面對資金是否合規,有無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問題時,監管者應如何做?
向松祚説,萬科股權之爭應作為一個標誌性事件,迫使企業必須深刻思考如何平衡資本的力量和職業經理人的力量,應該在支援規則的情況下達到妥協,從智慧層面上來看,要堅持中國的“中庸之道”。
或許正是看到了這種平衡的不易,林少洲認為中國企業最需要的品德便是自製,“職業經理人需要自製,資本也要自製,不要把事情推到極端。”
中國房地産業協會原副會長朱中一介紹,今年房地産行業的企業優勝劣汰、産業重組和行業集中度提升,估計全年銷售額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企業約十家左右,萬科則有望超過3000億元。
如今的萬科已經站在中國房地産業的潮頭,但前景是否因股權之爭而暗淡?林少洲坦言,過去曾推動其持續發展的團隊結構如發生變化,整個團隊的信心與基礎或將受到影響。
“(企業)有必要從‘萬科股權之爭’中吸取教訓,在關注規模擴張、業績提升的同時,關注治理能力和現代制度建設,這樣才能進一步做強做優做大。”朱中一説。
那麼,王石的“情懷”又該在企業中扮演何種角色?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經濟學家賈康的回答直截了當:“要想學情懷,最直觀的方式應該學任正非堅決不上市,要想做王石就得改變所謂情懷,就得按照安全系數持股。”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