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乘坐京滬高鐵G14次列車的旅客鐘志堅(左二)和乘務人員在上海虹橋火車站合影留念。 新華社記者 陳 飛攝
6月29日,家住浙江嘉善的鐘志堅帶著家人乘坐G7302次列車來到上海虹橋站,並打算在這裡轉乘G14次列車,開啟一場暑期親子旅行。但他怎麼也沒想到,原本作為旅途轉机站的上海虹橋將成為他驚喜旅程的起點,他幸運地成為京滬高鐵開行五週年的幸運旅客。
自2011年6月30日至今,京滬高鐵正式通車運營五週年。五年來,京滬高鐵實現了運能運量的連年增長和配套服務轉型創新,成功地將優質、便捷的高鐵服務融入了千家萬戶的旅行生活之中。
運能運量劇增,高鐵運營公交化
北京與上海分屬京津冀和長三角兩大經濟圈中心,兩地間交通效率對推動全國社會經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京滬高鐵通車前夕,上海至京津地區每日僅有1.58萬個席位,如今僅北京一地每日就有席位4萬餘個,其中京滬高鐵貢獻運能3.6萬餘個席位。
高鐵發展如此迅速,主要得益於社會經濟發展和公交化的開行模式。按照2016年“5·15”鐵路運作圖,從6:39-19:00,日均有42趟京滬高鐵列車從上海虹橋站發出,平均19分鐘不到就有一趟列車發出,而最短的發車間隔僅有5分鐘。
高鐵的“公交化”在上海虹橋站體現得尤為明顯,如今的上海虹橋站,每日運營時間內平均2分多鐘就會有一趟列車駛離或到達上海虹橋站,列車開行方向覆蓋了東北、華北、華中、華東和華南等全國大部分省區市,基本實現了“公交化”運營。
隨運能增長而來的是客流運量的攀升。隨著全國高鐵網路的日漸成熟,上海虹橋站開行的列車對數和通車方向的不斷刷新,旅客發送量同步實現了“蛙跳式”增長。2011年,上海虹橋站僅有京滬、滬寧、滬杭3條高鐵,日均旅客發送量在6萬左右。到2016年上半年,上海虹橋站日均客發近14萬人次,單日最高紀錄超過25萬人次,分別較2011年增長133%和317%。可以説,高鐵正受到越來越多旅客的青睞。得益於此,高鐵的拉動和輻射效應,也因客流的增長而日漸顯現。
如今的京滬間鐵路運輸,除高鐵外,還有包括動臥、特快、普快在內的各等級列車並存,可以滿足不同消費層次旅客的出行需求。從客流實際情況來看,日常情況下高鐵日均客發8066人次,佔比85.8%;動臥列車客發627人次,佔比6.7%;普速列車客發710人次,佔比7.6%。5年間從無到有,高鐵逐漸成了京滬間陸上出行的“主力”。
促進城市交流,高鐵經濟凸顯
根據鐵路部門提供的數據,2015年上海三大火車站共發送旅客超過9400萬人次,到發合計近2億人次,其中高鐵動車旅客佔比約三分之二,僅此一項就相當於2011年客發總量的2倍,是上海市常住人口的5倍多。高鐵的發展使上海市對外交通越發便利,也進一步鞏固了上海市作為全國交通樞紐的地位。
高鐵拉近了城市時空距離,也促使城市之間交流更加頻繁。
京滬高鐵不僅是連通兩大經濟圈的經濟大動脈,也是貫通沿線旅遊景區的大通道,便捷的交通不斷吸引著市民走出家門,來一場説走就走的旅行。以山東地區為例,因地處京滬高鐵中段,距離上海和北京均只有2小時路程,正是最佳的高鐵旅遊半徑,使京滬高鐵上曲阜、棗莊、泰安等地成為旅遊熱門站點,乘坐高鐵到曲阜遊“三孔”、登泰山觀日出、去棗莊逛臺兒莊古城的遊客連年增長。據調查,今年“清明”小長假,山東共接待遊客2721.6萬人次,同比增長13.5%;實現旅遊消費199.7億元,同比增長15.1%。(來源:經濟日報 記者:李治國)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