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8月12日電(記者潘清)全球經濟一體化令國際市場變身各路資本博弈的舞臺,來自中國的身影頻繁閃現。在越來越多本土企業“走出去”的同時,中國資本也開始嘗試新的“出海”途徑,人民幣投貸基金在跨境投資中初露鋒芒。
作為中國內地規模最大的人民幣國際投貸基金之一,賽領國際投資基金(Sailing Capital International)近日宣佈,其首個海外投資項目——以色列智慧駕駛輔助系統開發商Mobileye已在美國市場成功上市。
據介紹,Mobileye本月1日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以8.9億美元的募資額,成為美國證券市場歷史上IPO規模最大的以色列公司。上市首日,Mobileye股價暴漲至37美元,較發行價漲幅接近50%,創下去年11月Twitter(推特)上市以來,美國市場募資超過5億美元IPO案的最大首日漲幅紀錄。
2013年8月,擁有全球最大機器視覺開發中心的Mobileye吸引了全球多支知名PE(股權投資)基金共同競逐。最終出現在融資投資方名單上的,除了貝萊德、富達投資、威靈頓管理等國際領先投資機構外,還有來自中國的賽領基金。
不足一年的時間裏,Mobileye市值從約15億美元飆升至80億美元。作為這一項目唯一的中國投資者,賽領基金預計可從首單海外投資中獲利超過10億元人民幣,投資回報率高達約5倍。
中國機構投資者與“國際大腕”們同臺演出並初露鋒芒,或許是一個信號:中國資本參與國際資本市場角逐的路徑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事實上,中國産業資本早已活躍在國際市場中。從中投參股摩根士丹利,到中石油、中石化聯手收購海外礦權;從聯想收購IBM的PC業務,到吉利汽車並購沃爾沃。越來越多的中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開始放眼全球進行産業佈局。這甚至讓海外媒體一度發出“中國買下全球”的驚呼。
但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並購之路似乎並不順暢。以礦業投資為例,僅2013年中國海外購礦就超過百例,但與此同時此類項目投資虧損比例高達約八成。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開始嘗試以海外股權投資基金的模式,為産業資本搭建“出海平臺”。
成立於2011年9月的賽領基金,由上海國際集團和相關投資人共同發起設立,總規模為500億元人民幣。作為專業的機構投資者,賽領基金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對外投資戰略性資源。
在搭建境外基金架構的同時,賽領團隊開始積極尋找優質的,尤其是具備“中國價值”的投資機會。在考察了近百個項目之後,賽領基金將首單投資鎖定在當時盈利甚微但高速增長可期的Mobileye公司,並最終從其IPO中獲取了可觀收益。
在中國基金網總經理王香奇看來,對於渴望提升國際競爭力的中國企業而言,海外擴張勢在必然。但以單一企業和單一資本形式“走出去”,極易遭遇風險。
“股權投資基金具備專業投資管理能力,運作更加市場化,分散風險的能力也更強。”王香奇説,未來這一模式有望成為中國産業資本實現全球佈局、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方式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境外戰略資源收購,身為人民幣投貸基金的賽領還承擔著“人民幣出海”的功能。賽領基金管理人賽領資本有限公司總裁劉嘯東透露,賽領基金投資的部分項目已經實現了人民幣定價和人民幣投資,其境外放貸業務也正在逐步推進中。
近年來,中國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但在國際收支多年失衡的背景下,外匯大量流入的同時,人民幣遭遇輸出困局,難以在海外形成貨幣資金規模。
一些學界人士指出,基於全球流動性趨向寬鬆、資本流入較大,中國應鼓勵人民幣向境外輸出。作為可行的途徑之一,設立國際投貸基金不僅有助於人民幣“走出去”,對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也將産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責任編輯: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