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商業  > 正文

實體店眼鏡價格依舊堅挺

2014-06-13 11:05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5月底國家發改委發出通告,對依視路、尼康、蔡司、豪雅等主要框架鏡片生産企業和博士倫、強生、衛康等主要隱形眼鏡片生産企業的壟斷行為開出1900多萬元的罰單,並要求其主動降低旗下主流産品的出廠價。如今時隔近半月,這些眼鏡在實體店的價格明顯下調了嗎?

  2013年國家發改委對多家進口奶粉企業進行強有力的反壟斷調查,並開出了6 .7億元的史上最大罰單。國家發改委的反壟斷步伐並未就此停止,對進口眼鏡品牌的調查于2013年8月已經開始。

  今年4月開始,法國依視路、德國蔡司、美國博士倫等多家外資眼鏡品牌相繼在官網通知,對旗下部分産品的零售價進行下調。依視路方面表示,調低原鑽晶U V産品的零售價,降幅高達15%-30%。蔡司、尼康、博士倫等也紛紛表示,將對部分産品進行10%-20%的降價,個別産品降幅超50%。

  然而罰單公佈已半月,記者走訪上海的部分眼鏡店卻發現,這陣外資眼鏡品牌的“降價風”,迄今並未完全吹進實體店。

  在位於上海西藏中路的一家眼鏡店,店員告訴記者,強生和博士倫的隱形眼鏡近期都沒有降價,而且強生的産品去年6月還曾經漲過一次價。

  在南京東路的一家眼鏡店,隱形眼鏡産品一直有買送的優惠,但價格卻沒下調。新推出的買送優惠要求非常苛刻,需要購買強生日拋30片裝24盒才能送出禮品。店員説,依視路鏡片沒有優惠,尼康鏡片一直是九折,近期都沒有降價通知或更優惠折扣,“眼鏡店不像是大賣場,價格會比較穩定,沒有大的起伏。”在一家吳良材眼鏡店,店員直接回應,“網上的情況與實體店銷售沒有任何關係,店裏這些鏡片價格沒有下跌,也不要拿網上的資訊來推斷店裏(鏡片)的價格,沒有可比性。”

  雖然不少眼鏡店都有隱形眼鏡買送促銷,或框架鏡片打折,但店員也表示,這只是店方自己進行的促銷,針對這七家大牌眼鏡沒有特殊的折扣。

  “生産企業已經明確表示要降價了 , 為 何 終 端 消 費 者 卻 感 覺 不 到呢?”在一家眼鏡店,正在買眼鏡的吳小姐表達了自己的疑問。

  “上游降價,如果強制性要求下游 降 價 , 這 不 也 算 一 種 控 制 價 格嗎?”北京市大成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律師魏士廩表示,生産商只能公佈降價措施,卻不能強行要求經銷商跟隨立馬降價。因此終端降價會是一個比較緩慢的過程,經銷商沒有受罰,只會去看其他渠道是否降價,如有降價才會爭相效倣,但需要時間去等待“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一位眼鏡業業內人士表示,房租和人工成本不斷上漲,連鎖眼鏡店其實生存也比較艱難,只能靠人流量大的店面和利潤率高的産品去彌補其他産品的虧損。即使進貨價下降,零售企業並不一定會將這部分利潤立馬讓給消費者。

  專家透露,鏡片行業不同於汽車行業,一些經銷商的終端話語權比較強,它將很多品牌網羅到了一起,消費者的選擇也來自於終端的推薦。這種“渠道為王”,也讓降價過程更加緩慢。

  此次針對眼鏡的罰單中,將受罰公司分成了四類:價格控制力較強,但能夠主動整改的;不能很好配合調查,但能主動整改的;配合調查並主動整改以及主動向反壟斷執法機構報告達成壟斷協議有關情況,提供重要證據,並積極主動整改的公司。處罰額度也不一樣,最後一類免除處罰。

  業內人士表示,這種分類處罰雖然旨在鼓勵企業整改,卻也容易導致部分企業産生“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心態。

  反壟斷對於消費民生等領域違規行為持續不斷的調查和打擊,讓不少消費者拍手叫好。專家認為,未來不僅要加大範圍,更要精準打擊,讓消費者能從中獲取最大的利益:

  範圍更加廣泛。魏士廩説,未來和民生相關的領域將成為國家反壟斷“緊盯”的領域,監管部門會從和民生最相關的領域出發,逐漸向更隱蔽的領域滲透。

  處罰更加精準。魏士廩説,不同的行業,上下游的控制力不一樣。未來在調查縱向壟斷時還可仔細調查行業特點,最終確定是處罰供應商,還是經銷商,或者二者並罰,讓反壟斷惠及民生的效果最大化。

  更好的保護機制。同濟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劉春彥表示,不少反壟斷的案件線索都來自於行業內的舉報,這些舉報人的願望是希望能查清事實、還行業清凈以及更好的保護,未來在進行這些調查時,還要加大對舉報人的保護力度,以鼓勵更多的線索浮出水面。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