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了“全國一盤棋”的格局,國家層面也就不必為轉基因問題背書,而各地自主決定,也能為各種選擇提供出口。
張掖成為全國第一個向轉基因説“不”的地級市。據報道,甘肅張掖市委市政府近日出臺文件,明確禁止轉基因種子的繁育、銷售和使用。文件強調:“嚴格落實生産綠色有機農産品 禁用清單 ,嚴禁任何企業和個人在張掖落地從事繁育、銷售和使用轉基因種子的經營活動。”
對於張掖的做法,輿論褒貶不一。有的反轉基因人士為張掖叫好;有的人士則認為,張掖的做法不但不符合科學,且有做秀嫌疑。當然,張掖的做法也和全國性法規存在衝突,如果有的企業依法取得各種生産銷售轉基因作物的證照,完全可依據有關法規,將當地政府告上法庭。
張掖的做法雖備受爭議,卻為擺脫目前的轉基因爭論困局,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這就是能否打破“全國一盤棋”的思維定式,將允許或禁止生産、銷售轉基因生物、食品的權力下放,由地方自主決定。
轉基因的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科學問題,還是一個公共政策問題。後一個問題的實質是,人們能否接受轉基因。因為人群不同,所以人們的判斷和價值取向也就不一樣。和廢除死刑等問題一樣,公眾總是爭論不休,其最大的癥結還是在於,搞什麼都是全國一刀切。有的國家這樣的問題不夠突出,是因為很多事宜,地方就有權決定。美國很多州廢除了死刑,也有很多州保留了死刑,這樣對於一個國家來説,各種價值選擇都有了不同的出口。什麼文明、野蠻的爭論,也就和“國家”沒有關係了。
在轉基因問題上,這思路同樣可借鑒。事實上,目前,按照我國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對轉基因的監管是相當嚴格的。如果嚴格按照規定執行,全國性的轉基因大米産業化或許很難形成氣候。因為按照規定,凡是生産、銷售轉基因生物的單位、個人,都得取得省級以上農業主管部門的批准,否則就是違法。
雖然目前的制度規定了各級政府部門的權責,但允許或禁止轉基因生物生産、銷售的權力,還是在中央層面。一般來説,只要有關種子公司獲得了國家農業部門的許可證,到地方辦理那些生産、銷售證書,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在此過程中,地方其實並沒真正的決定權。
將轉基因的決定權進一步下放,國家層面只負責轉基因生物、食品的安全性審核以及監管等,在此基礎上,各地可以通過地方立法機構,以及本地民意的徵集,而討論決定,當地是否允許轉基因生物研發、生産、銷售。打破了“全國一盤棋”的格局,國家層面也就不必為轉基因問題背書,而各地自主決定,也能為各種選擇提供出口。
新京報評論員 于德清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