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點擊排名  > 正文

“民間大巴”進軍校車領域 像約專車一樣約校車

2015-04-05 08:02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近日,快的公司宣佈有計劃向北京推進100輛校車,用於1至6年級的小學生,但尚未確定北京推進的時間表。目前,北京的校車市場魚龍混雜,有的是學校自有校車,有的學校從租賃公司租賃,還有的甚至是幾個家長合租一輛黑車。面對這種情況,專車公司通過網際網路模式進入校車市場是否是一種破冰之舉,能否讓學生坐上方便、安全、低價的校車?

  變革

  專車公司擬進軍校車市場

  快的公司宣佈,擬從美國進口安全的校車,用於1至6年級的小學生。家長可以像約專車一樣為孩子約一輛校車。與普通車輛不同,家長可以通過定位系統隨時查看車輛的運營情況。

  快的公司副總裁陶然在公開渠道表示,目前能夠確認的是公司正在推進這項業務,也在尋找試點城市,首先推進業務的可能不是北京,而是東部沿海城市。最低價格可能是12元/次,但尚未確定,但會堅持校車的公益屬性,以補貼的形式降低價格。

  具體進展方面,快的公司公關總監也坦言,目前北京正規校車較少,市場也較為混亂。未來能否推進,還需要與教育主管部門和交通主管部門溝通。但希望可以通過網際網路的渠道,嘗試破冰校車市場。

  現狀

  校車多為租賃企業提供

  目前北京市的校車分為4種形式:學校自備車、學校租用客運公司的車、家長自行組合的車、私人或社會車輛和校辦企業聯合社會企業一起運營的車。據介紹,截至2013年初,北京市在教委備案的校車共有500余輛,大部分都在郊區縣。目前這部分校車由所屬單位管理,如果是學校租賃的校車由企業負責管理和維護,學校自有的校車由學校負責管理維護。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很多學校並沒有自己的校車服務,而是通過租賃公司租車和駕駛員。一位租車公司業內人士告訴北青報記者:“現在很多學校的校車魚龍混雜,有的是家政公司的車,又接送孩子,又運輸貨物;有的是挂在家政公司的名下,其實是私人的車;還有的就是由一些學生家長自發組織雇用的私人的車輛。”

  由於沒有合法運營的校車,學生上下學的交通需求導致許多“黑校車”應運而生。有相當一部分“黑校車”的車況比較差,而且超員、超載,安全隱患非常嚴重。目前北京市的“黑校車”主要集中在流動人口相對比較多的區縣,主要運送的也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弟。這些車多是一些比較破舊的中型麵包車,車內大多已經被改裝過,很多都已經接近報廢年限。交管部門即使查到這些“黑校車”,最多也只能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規定對司機進行相關處罰(扣分、罰款),治標不治本。文/本報記者 劉珜 線索提供/李女士

  探討

  校車還是黑車 繞不開的身份之爭

  專車企業開始經營校車,同樣需要面臨是否有經營資格、安全性的問題。從具體的運營模式上看,專車企業主打安全牌。一號專車介紹,將進口美國的校車,車身和玻璃的材質廣泛應用於航空和軍事,隨車老師是經過格鬥特訓的女乘務員。但具體的經營資格方面,一號專車的相關負責人也坦言,由於北京基本沒有正規的校車,校車也一直是痛點,所以並不清楚在北京校車是否能夠獲得運營資格。“我們也在爭取,如果不可以的話,就先去東部沿海城市試點。”

  北京工業大學城市交通學院副院長陳艷艷認為,如果有網際網路企業加入校車的運營,應該可以提供一種更加靈活的模式,有可能有渠道多方融資,分擔政府的負擔,是一件比較好的事情。“但從具體操作模式上看,專車企業加入校車市場確實還是有一定風險的,有可能涉嫌非法運營。如果僅僅作為平臺更好地整合校車,做平臺的工作沒有問題;如果以平臺為主從事校車經營,確實存在非法運營的可能。無論哪種方式,軟體企業都應該去教委和相關部門備案的,盡可能地去和政府溝通,按照准入門檻加入運營。”陳艷艷説。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袁桂林認為,校車發展存在最大的問題就是資金。中央財政缺少給校車企業的補貼,地方政府很難支撐,運營企業沒有補貼也很難支撐。去年校車規定出臺之後,很多地方政府因為安全原因不敢發展校車。目前北京校車發展得並不好,最主要的問題在於,企業運營成本大,缺少補貼,僅僅從車費上收取很難獲利。“我覺得網際網路企業加入校車市場能否破冰,資質問題並不是最主要的,資金才是癥結。安全的校車、有資質的人員都需要很大的投入,如果資金能解決好,請一個有資質的運營商就可以了。”袁桂林説。文/本報記者 劉珜 安蘇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