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區域經濟

19歲敗光1個億,如今身價600億,康師傅都不是他的對手

2016年10月11日 08:48:33  來源:證券日報
字號:    

  2016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富士康科技集團的郭臺銘名落第二。超越這位大名鼎鼎製造商的人,是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

  並且這是他自2015年,蟬聯兩次獲得臺灣首富。

  而在幾十年前,他還是個不學無術的小混混,叛逆退學,19歲賠掉一個億,被人稱為“敗家子”;23歲他成功找到出路,人稱“米果大王”;35歲生意轉戰內地,要做臺灣的“默克多”。失敗過,也抑鬱過,但最終,他用事實證明了自己。

  19歲敗光1個億  成為家族“敗家子”

  1957年蔡衍明出身在臺北一個富貴家庭,在家排行老幺,深受父親的寵愛,不愛讀書,卻愛當老大,大部分的知識都從街頭和電影院獲取。在父親開設的中央戲院裏,他一天能看上十部的電影。高中時,由於兩次和學長的衝突,處於叛逆期的他索性退學,進入父親的制冰廠工作。

  他19歲那年,父親從朋友那裏接下了主要加工魚罐頭外銷的宜蘭食品廠。蔡衍明主動請纓去廠裏當起了總經理。他回憶:“我賬也看不懂,人也不認識,我又不敢問。損益表是賺是賠,我也不知道。”

  啥都不懂的毛頭小夥卻操心起食品廠的戰略轉型。他覺得做OEM(俗稱代工生産)要看別人臉色,決定轉做內銷,並開始生産“浪味魷魚絲”。結果一年多下來,賠掉一個多億(台幣),不得不找家裏貼錢補救,落下個“敗家子”的稱號。

  那段時間,只要別人多看他兩眼,他就覺得人家在笑他,更因此患上了抑鬱症,一度想跳樓自殺。

  品嘗了失敗苦果的蔡衍明,從此刻起“性情大變”,這個曾經的叛逆少年開始收斂心性,等待一個機會重新證明自己。

  寧可白送不肯妥協 投産當年他創收2.5億

  3年後,22歲的蔡衍明觀察到臺灣稻米資源過剩,盤算著如果做日本米果生意,應該可以扳回一局。於是,他找到日本三大米果廠之一的岩冢制尋求合作。64歲的楨計作社長連連拒絕,怕小夥子辦事不牢,壞了自己的名聲。

  而蔡衍明不肯放棄,足足花了兩年的時間軟磨硬泡,終於獲得米果製造的技術輸出。至今,蔡衍明仍將楨計作稱為“旺旺之父”,在總部豎立銅像。

  此後,蔡衍明將公司改名為旺旺,20世紀80年代是臺灣經濟快速繁榮發展的一個階段,休閒食品在那個年代是一種潮流。

  1992年,35歲的蔡衍明生意已經相當成功,僅是臺灣的市場不足以滿足蔡衍明的野心,他把目光投向了大陸。旺旺在湖南的第一家廠建廠之後,蔡衍明去鄭州參加煙酒會,當場就有300貨櫃的米果簽售,而且協議上都是款到發貨。

  於是,旺旺臺灣工廠24小時加緊製作,把米果從臺灣運抵大陸,沒想到交貨的時候大陸經銷商卻要求賣完之後付款。蔡衍明不想妥協,他選擇在長沙、上海自己開門市賣,“還是賣不了那麼多啊,後來就送給小孩子吃了。”他將旺旺仙貝分送給上海、廣州、南京、長沙等地的各級學校,學生們人手一包。沒想到這樣反倒打開了當地市場。

  面對當時大陸經銷商一貫賣完之後付款的作風,蔡衍明堅持自己的原則:“款到發貨。” “你旺我旺大家旺”的廣告詞很快人盡皆知,旺仔貼畫也隨處可見。最終,投産當年他創收2.5億人民幣。

  百家廝殺,無所畏懼終在“價格戰”中奠定老大地位

  生意做得紅火,自然就有人爭搶。在跌宕起伏的商業環境中,這位臺商先驅依舊靠著無所畏懼的果敢,將上百家競爭對手一一廝殺。

  1994年後,兩百多家食品廠加入“米果大戰”,其中就有同樣來自臺灣的康師傅。激烈的競爭使米果價格由最初的1公斤50元降至30元。

  面對危機,蔡衍明推出四個副品牌的低價米果,並一口氣將自家産品驟降到1公斤5元,狠辣令人咂舌。他説,“除根之後,才好做”。

  廝殺過程中,為了降低成本,蔡衍明給政府寫信讓政府蓋廠房,旺旺租下這些廠房。當時旺旺集團裏多數人認為這不可能,“政府怎麼可能提供這種條件?”

  正是因為蔡衍明嗅到了內地招商熱潮,他前後一共發了1000多封信,收到不少回應,蔡衍明的想法實現了。“他們政府蓋房很快,四五個月就蓋起來,成本非常低,租金很便宜。”

  此後,他又掀起幾番價格戰,將競爭對手殺得所剩無幾,米果老大的地位再無人撼動。

  礪石商業評論的記者拜訪蔡衍明時,蔡算過這樣一筆賬:

  隨便挑一個美國的米果品牌,在美國市場就能做到差不多80億美元。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多,中國人的胃不比美國人的小吧?未來中國的米果市場就可能是世界第一大。所以,對於旺旺來説,百億不是起點,千億不是終點。舉債8.5億

  從撤離新加坡到登陸紐交所僅200天

  1996年,蔡衍明決定將旺旺掛牌上市。當時在臺灣申請上市的程式非常複雜,於是蔡衍明捨近求遠,選擇在新加坡掛牌。

  但新加坡股市交投不夠活躍,自從旺旺上市後表現一直平淡,雖然每年凈利率達16%,卻只有15倍的市盈率。而同年在香港上市的康師傅市盈率一度達40倍。在投行的建議下,蔡衍明決定轉投港交所。

  不過,精打細算的他不甘心讓投行與私募狂分利潤,於是就作出了一個相當江湖氣的決定,用自己的團隊替代專業私募。

  2007年5月28日,他以私人名義向12家銀行財團聯貸8.5億美元,用於收購新加坡上市的中國旺旺26.35%流通股股份,以完成私有化,轉投H股。這一做法無疑極其冒險,因為他要頂著每天高達15萬美元的貸款利息,時間越久,對他越不利。

  從撤離新加坡,到登陸港交所,前後只用200天,旺旺的市值則從35億美元提升至51億美元。

  同時,他還完成了公司的重組,將其核心業務——食品飲料業務——單獨剝離在港上市,旗下醫院、酒店、房地産等業務則分拆至新成立的“神旺控股”公司中,作為家族私有,成為業界公認的近些年來亞洲規模最大、杠桿比率最高的鉅額融資經典。

  投資過氣媒體,越不賺錢投入機會越好 要成為臺灣的默多克,很自信也很敢鬥

  除了食品王國,蔡衍明還有媒體帝國,被稱為傳媒大亨。

  從2008年起,蔡衍明進軍傳媒領域,通過收購的方式,掌握了臺灣地區中時媒體集團旗下所有媒體的經營權。而當蔡衍明接手時的中時集團,經營狀況慘澹,哪怕是媒體行業內的高手也難起死回生。何況是經營了30年食品生意的蔡衍明。

  也有人質疑,在臺灣經濟一片不景氣中,媒體經營愈來愈艱困,為什麼要選在這個時間點投入媒體事業呢?

  而事實是,這個商業才子,又一次證明大多數人錯了。蔡衍明的理論是“越是不賺錢的時間點,投入的機會反而越好”。

  面對在前東家受傷連續巨虧的中時集團,商人蔡衍明先是大刀闊斧的進行了內部整合,打通了原本各自為政的旗下媒體,極大調動起了旗下媒體的聯合作戰能力,一改此前的“自由風氣”。

  2009年,旺旺集團跨足媒體産業,買下擁有中國時報、工商時報、中國電視公司、中天電視等多家媒體的中國時報係,蔡衍明還斥資入股香港亞洲電視,並在臺灣地區創辦了新報紙《旺報》,一系列的動作,讓蔡衍明的媒體財富也不斷積累。

  蔡衍明在媒體界的舉動引起了舉動反響,申討聲源源不斷。蔡衍明則説自己的性格受愛犬黑皮的影響:“它的精神啟發了我。”他説,“黑皮精神”就是“很自信,也很敢鬥”,再大的狗面前,都要迎向前去硬拼,戰鬥力十足。

  2015年8月,大陸胡潤研究院發佈《2015瀚亞資本 胡潤全球華人富豪榜》,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以610億人民幣資産奪下臺灣首富。

  2016年,再次蟬聯臺灣首富位置,郭臺銘第二。

  回想起第一次經商失敗的蔡衍明,這位膽識超人的首富卻説:

  “一個人成功,你不知道什麼時候還會失敗。今天的成績太過於誇大了,以後等哪天你又稍微往下走了一點,你怎麼面對人家?”

  有人説,蔡衍明“有點像宗慶後”。一個靠一包一包賣米果,以500億元身家成為臺灣首富;一個靠一瓶一瓶賣飲料,以105億美元成為2012年中國內地首富。

  今年60歲的蔡衍明,還在烏鎮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發表演講。不難聽出,傳媒大亨蔡老闆仍在借勢新興領域和中國大市場,期望尋找更多的機會。正如他不服輸的前半生,生命不息,戰鬥不止。

[責任編輯:葛新燕]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