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車企產能過剩,有的車企產能不足,這是汽車產業難以回避的現狀。
無論是產能過剩還是產能不足,積重難返的結構性失衡已經成為我國汽車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各大跨國合資車企都加快了在華的產能布局,與此同時,國內自主品牌也在加快擴產步伐。而在中國汽車市場增速逐漸放緩的情況下,產能過剩的矛盾或將進一步激化。
問題頻現
東風本田執行副總經理陳斌波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稱,該企業今年以來的銷量超出預期,東風本田現有兩家工廠總產能加起來為48萬輛,而東風本田今年會挑戰50萬輛以上的銷量,建設第三工廠的事宜正在商議中,預計不久的將來會有相關消息發布。
今年以來,與東風本田同樣面臨著產能不足的車企還有廣汽集團旗下的廣汽乘用車,自2010年底推出首款傳祺轎車以來,廣汽傳祺銷量從2011年的1.7萬輛發展到2015年的19萬輛,年復合增長率80%,今年上半年,更是以170%的增速位居中國品牌榜首,銷量達到15.9萬輛,超額完成半年銷量目標。
廣汽傳祺從2015年3月開始建設廣汽乘用車第二生產線,規劃產能15萬輛/年,加上一線標準產能20萬輛/年,這能否滿足市場需求的現狀、解決產能不足的情況,還需市場與時間的考驗。
除此之外,去年10月落成的廣汽本田第三工廠,初期產能為12萬輛/年,未來將達24萬輛/年,暫時緩解了廣州本田今年的生產壓力。
廣汽集團旗下另一合資企業廣汽菲亞特克萊斯勒第二工廠也于今年4月在廣州落成,該工廠年產能規劃為16萬輛,加上廣汽菲亞特克萊斯勒原先在長沙第一工廠21萬輛的產能,廣汽菲亞特克萊斯勒的產能也逼近40萬輛,為Jeep國產以及銷售做好準備。
此外,廣汽集團旗下的廣汽豐田第三生產線也已于今年3月開始建設,新生產線將以年產10萬輛為開端,未來根據需要可擴充至年產22萬輛,屆時廣汽豐田總產能將達到每年60萬輛。
豐田汽車公司結束“三年擴張凍結期”,除了在中國新建廣汽豐田第三生產線,其另一合資企業一汽豐田也在擴建生產線。一汽豐田新第一生產線擴建項目已經獲批,建設代號為280B的乘用車項目,產能為10萬輛/年,項目投資60.458億元人民幣,今年已動工,預計2017年7月竣工。
上述這些車企皆是因為產能不足,新建或籌建新生產線緩解產能短缺燃眉之急。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部主任徐長明8月3日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採訪時稱,部分車企由于市場熱銷而面臨產能不足,因此不能一刀切不批準這些車企新建生產線,要從實際情況出發,這也是目前新項目審核加嚴卻依然有部分車企通過的原因。
“不過,中國汽車產業確實存在產能過剩,但屬于結構性產能過剩。現需要結構性調整,而這將由市場來決定,在日益加劇的市場競爭中,將有一些車企被淘汰出局。”徐長明說。
比如,廣汽集團在今年5月斷腕解散了清算制造客車的廣汽日野(沈陽)汽車有限公司。
而產能嚴重過剩的廣汽吉奧也進行大刀闊斧的調整。
廣汽吉奧在浙江臺州和山東東營基地分別有30萬輛及15萬輛年產能,然而該企業今年上半年產量僅有395輛,同比下滑94.05%,其中4月產量僅為1輛,5月及6月產量均為0;前6個月銷量僅有1519輛,同比下滑79.66%。
對此,廣汽乘用車出資收購吉奧控股持有的廣汽吉奧49%的股權,並將廣汽吉奧改名為“廣州汽車集團乘用車(杭州)有限公司”。按計劃,廣汽集團將對部分廣汽吉奧原有的生產基地進行改造,生產傳祺以及其他自主研發的轎車、SUV新車型,項目總投資為37.5億元,借此盤活閒置的生產基地。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