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蒙
2016北京車展日前開幕。今年車展,比明星刷屏更熱的,是網際網路和汽車産業的跨界融合。比較前幾屆國內A級車展可以發現,前幾年熱門的是新能源汽車,今年單純新能源汽車的熱度有所降溫,“網際網路+汽車”、智慧汽車的風潮明顯壓過一頭。
是新能源汽車不行了嗎?並非如此,“網際網路+汽車”技術風潮中,許多産品也和新能源技術緊密相關。後浪推前浪,並不是一類産業取代另一類,而是發展模式、創新模式的變化。
而觀察這種變化,所能得到的絕不僅僅是一個行業的啟示。
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近年來的發展,主要是政府主導,産業政策、補貼優惠在市場培育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也有市場推動,但市場很大程度上是圍繞著政策工具在發展。補貼優惠帶動下,市場繁榮很快,但企業做出來的産品能拿到補貼,卻並不符合市場的實際需求。一些車一個月能賣上萬輛,但一旦失去補貼,一輛車也賣不動,這充分説明,看似繁榮的市場,並沒有提供有效供給。
今年新出臺國家和地方新能源車扶持政策,補貼有了大幅退坡,政府的松手,其實是在為市場競爭提供一個健康的競爭環境。而“網際網路+汽車”同傳統新能源汽車的情況又大為不同,其顯著特點,正是完全由市場驅動——不論全國還是各地,尚未有任何該領域具體的扶持政策措施,産業卻在不經意間熱起來了。新能源車熱時,國內許多主流車企並沒有感受到太大的危機感,但今天,車企老總們都坐不住了,有人私下裏説,“面對競爭,寢食難安”。
沒有政策扶持的“網際網路+汽車”,靠什麼發展?觀察眾多案例,可以發現有三個共同點:資本、技術和人才。
如今汽車行業最大的攪局者是跨界的網際網路企業,和其他“網際網路+”産業一樣,背後投資資本的支撐,都在大量“燒錢”。但不同的是,一些“網際網路+”行業把錢燒在商業模式上,專注于用錢換用戶規模;但“網際網路+汽車”的資本,幾乎都是砸在了技術研發上。一些剛剛成立的新企業,幾個月內就在全球建起研發中心,技術佈局的投入之大、速度之快、決心之強,在中國製造歷史上都非常罕見。
有人覺得這樣的做法可能是企業拿來自我標榜的“噱頭”——技術積累不可能在短短幾個月裏用錢砸出來。但無論結果怎樣,這些錢是真金白銀投下去的,創新研發是切切實實有人在做的。要鑽研什麼,要創新什麼,如今“網際網路+汽車”分得很細,市場方向很明確。
最後,動力來源集中體現在人身上,即勞動力。這幾年,傳統汽車行業出現大規模的人員流動,從高管到普通工程師,許多人從國企、合資企業或是外企跳向了新産業。這説明人才流動不光是為了錢,也不光是體制問題,而是很多人都覺得新的産業有機會、有希望。
三種驅動力,資本、技術、勞動力,恰恰對應供給側的三個核心要素。技術創新是提高生産效率的重要力量,資本是粘合劑、催化劑。當資本集中投向技術研發時,其實也在變相地通過市場機制,幫助去産能、調結構。當整個行業開始“創新競賽”時,“産能競賽”將失去空間,資金大量投向技術研發,企業會逐漸將注意力從低端産能擴張、低價惡性競爭轉机移出來。
而作為勞動力的人,是最活躍的生産要素和潛在增長動力。一個行業火不火,有沒有前景,看看行業裏的勞動力流動就知道,通過市場配置,最好的人去了最好的企業,去研發最好的技術,就可能創造出最好的産品。在“網際網路+汽車”領域,還可以看到一種久違了的“冒險家精神”。此前一些企業,也冒風險,但卻是去冒鑽政策法規空子的險,靠騙取財政補貼實現營利;現在一些企業家與資本簽了對賭協議,一些國企幹部、政府官員放棄安穩生活,他們把身家都押在了技術成功、産品成功上。
沒人能預測“網際網路+汽車”最終能不能“+”成功,誰也不知道這到底會是中國“網際網路+實體”中的一段正路或是彎路。但對於轟轟烈烈的“網際網路+”,或是篳路藍縷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它一定是一條值得一走、並且具有啟示意義的路。
[責任編輯:袁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