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中國的“90後“開始有收入以後,汽車企業似乎不談“針對‘90後’“就不好意思發布新品了。從微電影、微博、微信等營銷手段上,紛紛獻媚“90後“,倣佛“年輕“變成了企業明鏡高懸的營銷口號。
年紀尚輕但勤于思考的作家蔣方舟特意提到了這個現象:在對“90後“的所謂營銷中,經常會出現一個PPT,上面是一個戴著棒球帽、穿著印著臟話的體恤、戴著耳機的年輕人,旁邊配以“我就是我,青春就是任性“之類的庸俗文字,背景音樂配以《怒放的生命》這樣的歌。交流方式自以為很時髦,經常冒出什麼“也是醉了“,或者“挖掘機哪家強“之類的低級網絡詞匯跟你交流,自以為非常時尚,但其實聽到的人會很尷尬。他們假裝了解“90後“,假裝試圖以這樣的方式去討好“90後“。
在和不少“90後“的交談中,這樣的觀點得到了印證:“90後“沒有你們“60後“、“70後“、“80後“想得那麼弱智、那麼膚淺。“90後“已經從物質時代變成了後物質時代,他們不需要被歸類,更不需要被定義,他們很向往簡單、易行的生活方式。一味宣揚自己“如何潮“、“如何炫“的營銷,只會讓年輕人產生抵觸和厭倦心理。
在汽車消費方面,相對事業有成的成熟消費群體,絕大多數“90後“絲毫不會減少對品牌認同感的追求。年輕不是藥,磕了就會生效。君不見,豪華品牌的年輕化路線並不是很成功,無論奧迪A1還是奔馳A級、B級,銷量都不能說令人滿意,入門級車型銷量不出色、品牌個性又被稀釋,值得後來者警惕。
全世界熱銷的產品,基本都不怎麼提年齡層。從沒有看到過可口可樂針對“90後“做什麼營銷,紅罐子上的可愛北極熊倒是令所有消費者喜聞樂見;蘋果用戶橫掃8歲到80歲,實在犯不上討好某一個年齡段。倒是大眾集團董事長在漢諾威全體成員大會上發布的“FutureTracks“規劃中,開始提及“如何保持大眾汽車在城市中的吸引力,不僅僅是針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也同樣包括對中老年人的吸引力“,在所有車企中顯得相當前瞻和理性。
的確,並非所有車型都適合年輕化發展,一些強調“家用“的車型在年輕化趨勢的影響下,還應審時度勢,以客觀、適度為上。
“如果你們真的愛‘90後’,就少來些虛頭巴腦的營銷手法,不如在銀行貸款、廠家金融支持這些策略中多樣化、人性化,讓剛入社會的年輕人盡早當上有車一族。“一位“90後“準車主這樣和我說。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