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汽車  > 正文

東風汽車聯手華為搶車載係統市場

2014-10-23 10:21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字號:       轉發 打印

  一場低調的簽約儀式,日前在東風汽車公司武漢總部的會議室舉行,這一簽約預示著東風汽車公司將進入智能化“改造”的新里程。

  10月17日,東風汽車公司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汽車電子、智能汽車、IT/ICT等領域展開合作。這是繼今年7月上汽集團與阿里巴巴集團簽署“互聯網汽車”戰略合作協議、宣布合作進軍互聯網汽車及相關應用服務領域後,又一例中國車企與IT業公司之間的“跨界”合作案例。

  被稱為“第四屏”的汽車操控面板上的這塊屏幕,眼下正在IT公司與汽車公司之間引發激烈爭奪,但此次東風與華為的合作卻顯現出“各取所需”的意味。

  在簽約儀式上,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余承東表示,“汽車上的這款屏是4G+、5G時代重要的通信通道,華為與東風合作將是跨界融合和創新的開始。”為顯示對這次合作的重視,余承東透露出購買一輛搭載WindLink產品的風神AX7的意願,以親身體驗雙方合作開發的產品。

  聯合開發分三步走

  東風與華為這一合作顯得頗費周章。兩年前,“繞道”借力于華為駐日本辦事處人士的協助,東風汽車公司終于找到了華為車載產品的相關負責人,洽談合作事宜,彼時華為車載產品部成立不久。

  兩年後,東風與華為合作的第一款產品已搭載于東風風神旗下的首款SUV車型AX7上。這款SUV新車型即將上市,並已于10月16日發布預售價格,預售價為11.57萬~14.97萬元。

  AX7搭載的車機係統是由華為為東風開發的WindLink產品及服務。據介紹,這一車機係統採用高分辨率的9英寸觸摸屏,通過有線與無線兩種方式實現手機車機的雙屏互聯。

  據介紹,雙方合作將分為三個階段。在搭載AX7的車機係統面市後,標志著未來雙方的合作已進入第一階段;雙方未來合作的第二階段是共同在車聯網方面規劃合作產品,實現車-人、車-車、車-雲之間互聯互通,實現車輛互聯的智能化;共同研發智能汽車,將成為雙方合作的第三階段。

  從雙方合作來看,東風汽車公司側重于產品的集成與應用,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側重于產品的開發與生產。“華為武漢的研發基地已破土動工了,現在我們在武漢已有3000~4000名研發人員,未來我們在武漢會形成一萬人的研發團隊。”華為駐武漢代表處代表王生牛表示,“華為會跟東風成立聯合團隊,探討未來雙方的車聯網市場和車機市場方面的工作,我們相信大規模的研發投入,一定能夠支撐好東風的需求。”

  集團層面全方位合作

  在東風乘用車公司總經理李春榮看來,搭載WindLink的AX7將成為風神重歸主流陣營的重要戰略車型。按照規劃,這款車型上市後將進入自主SUV細分市場的前三名。這一目標無疑挑戰巨大。目前,在這一陣營中的長城H6月銷過萬輛,而比亞迪S6和長安CS35月銷量也接近1萬輛。

  來自全國乘用車聯席會的銷量數量顯示,今年前9個月,風神銷量5.35萬輛。而同期東風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39.4萬輛,風神所佔比重為14%,因此打造一款月銷過萬輛的車型,也被視為東風風神擔起東風自主板塊銷量重任的關鍵。

  除了銷量因素外,東風汽車公司總經理朱福壽認為,AX7的車機係統的發布具有重要意義,原因在于包括車輛互聯在內的智能化技術是繼新能源後中國汽車產業新的趕超方向。

  在經歷了長時間的市場低谷後,未來5~10年被視為事關自主品牌生死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也是新能源、車聯網、無人駕駛等新技術快速發展的時期。正因為此,上汽、吉利等汽車公司都相繼宣布進入車聯網新技術領域。而外資巨頭們也加速布局這一市場。其中,谷歌持續路試其研發的無人駕駛汽車,並與通用、本田等成立聯盟。

  “東風和華為合作第一步的產品,是從東風乘用車公司的風神AX7開始的,但我們和華為合作是集團層面的合作,與華為的合作開發將是聯合開發的概念,針對東風開發的車機產品,知識產權是雙方共同擁有的。”東風汽車公司戰略規劃部副部長王彬彬表示。

  目前來看,車機應用是雙方合作的主要內容,但華為的目的遠不止于此。在余承東看來,汽車本身是智能化終端。對于擅長終端制造的華為而言,汽車將是一個新拓展的戰場。“汽車技術發展到智能駕駛,雲服務的支撐非常關鍵,華為將在大數據雲端服務領域提供更多服務。”余承東表示。(記者 祝賀)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