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汽車  > 正文

93%新車購買者不了解 鮮有消費者依三包規定退換車

2014-09-30 09:16 來源:證券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家用汽車産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簡稱“汽車三包”)的現狀。

  “汽車三包在執行層面以及社會認識層面都存在問題,處於試驗階段。目前只有7%的消費者在購車時表示了解國家的汽車三包政策。”國家缺陷産品管理中心主任陳玉忠表示,也就是説,93%的新車購買者都不了解汽車三包規定。

  去年的10月1日,汽車三包正式在全國強制實施。彼時的廠商和經銷商們著實在手心裏捏了一把汗,準備隨時應對法規實施之後,因消費者要求退換車帶來的各種突發情況。只是,一年時間過去了,突發情況甚少發生,法規實施前後並沒有很大的變化。

  不僅如此,“部分企業和品牌的投訴數量在汽車三包實施之後反而出現下滑,這是我們沒有想到的,我們的預計是法規實施之後,消費者在産品品質維權以及發生糾紛時有法可依,投訴量會有大量增加。”陳玉忠表示。

  汽車三包一週歲

  投訴量不增反減

  陳玉忠的一席話是有數據佐證的,今年上半年,國家質檢總局共收到涉及家用汽車的消費者投訴4132起,數量上同比出現小幅下降。這樣的表現與美國形成了鮮明對比,上個世紀美國實施汽車三包法規(即“檸檬法”)之後,汽車廠商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不過,相對於國家質檢總局的投訴量下滑,來自中國消費者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家用汽車(含零部件)的投訴12643起,同比增長29.2%。

  “雖然消協的投訴量多一些,但是對比中國龐大的汽車消費市場,即使汽車品質大幅度提升,僅僅過萬個投訴量,也還是太少了!”近日,在國家質檢總局開展的“貫徹落實汽車三包規定、提升汽車售後服務品質”專項活動中,有相關部門人士告訴記者。

  為了更好實現汽車三包落地,該項活動涉及全國25個省市、42個城市中的133家4S店,從中選出19家標桿店。繼首站在瀋陽啟動之後,第六站“宣貫活動”于近日在廣汽本田北京華通特約銷售服務店舉行。

  “自2013年廣汽本田啟動渠道創新計劃以來,我店也成為了第一批以全新建店標準進行改造的特約店。針對汽車三包,我們對員工進行了完整的培訓,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廣汽本田北京華通店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不過,確實遇到的問題很少。

  93%新車購買者不了解

  汽車三包實施障礙多

  可以説,只有7%的新車購買者了解汽車三包法規,這個現狀還是很讓人意外的。除此之外,“部分4S店工作人員告訴消費者,如果不在指定的4S店進行維修保養,就不屬於汽車三包範圍之內。這种經銷商強制綁定的銷售行為,嚴重損害了汽車三包的意義。”陳玉忠強調。

  另外,他認為,雖然各家整車企業都在改進過程中,但是,消費者不了解汽車三包,在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不懂得利用汽車三包維護自己的利益,不知道該找哪個部門,不知道什麼情況下可以退車、換車等。在此情況下,消費者通常採取了不合法的方式去維權。

  汽車三包主要解決汽車使用過程中的三大問題:修理、更換以及退車,由於汽車的結構特點,大部分故障是可以通過維修解決的,退換車的情況不多。對於消費者來説,要理性認識汽車三包,不能隨便提出退換車要求,需要依法執行。

  “部分用戶當車輛發生故障時,不讓4S店對車輛進行簡單維修,而是要求退車。正常情況下,汽車發生故障,消費者應該先去指定的4S店進行維修,保修範圍之內符合條件的可以要求退換車,發生安全事故的可以要求賠償。車輛出現缺陷,消費者應該積極向國家缺陷産品管理中心進行投訴。”陳玉忠表示。

  不過,針對消費者的維權意識,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會長刁建申有不同的看法。“消費者現在的維權意識都很強,即使不知道該找哪個部門,肯定也會找4S店。”然而,消費者的維權意識強弱並不是矛盾的焦點,讓陳玉忠感嘆“糾正了很多年仍然存在的問題之一”便是第三方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所需費用較高,不符合低成本要求,因此國家質檢總局借助專家來解決這個問題。”

  “專家也與廠商有著各種關係,不可能做到很公正。目前看,國內的汽車三包規定實際意義還沒有體現出來,全國退車的數量寥寥無幾。汽車三包屬於規章制度,法律效力不高,由幾個部委聯合製定推出的話,效果會更好。”有不願具名的律師表示。(記者 胡仁芳)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