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污染嚴重的城市中,中國的很多地方是“重災區”,如果繼續採用化石燃料,對污染將會産生持續惡化的影響。預計到2020年,化石燃料的消耗將會超過2.5億噸,所有這一切都觸發了對未來城市交通的新構想。與美國相比,中國還是年輕的“車輪上國度”,中國更容易接受新能源汽車的理念,但汽車電氣化之路仍會很曲折。
第二屆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于6月初召開,迎來汽車産業思維激蕩的盛宴。新能源汽車,尤其是電動車,為節能環保,緩解能源壓力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如何保障配套、服務和創新商業模式,實現多贏成為新能源汽車持續推進的動力思考。
Synergistics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兼總裁Bill Russo
電動車租賃行銷有助消費者體驗
“電動汽車的發展是一種形勢,但棘手的現實問題很多:電池使用壽命、一次性購入成本、産品是否穩定和安全、基礎設施配套等。”Synergistics有限公司創始人兼總裁Bill Russo説,“新能源汽車,尤其是電動車的發展是曲折的,要實現商業化,需要有一定的步驟。”
“在我理解,電動車的消費本身具有趣味性,其實電動車開起來非常好玩,而且是一種非常有趣的駕駛經驗。我就開過日産、本田和寶馬的電動車,隨意説,讓消費者近距離接觸電動車是第一步。”汽車行業諮詢師Aiysha Webb説。
參與討論的專家普遍認可:中國政府大力發展電動車的決心,並積極採取鼓勵措施。“在中國的十二五期間,能源的消耗要盡可能轉成可再生能源,實現低成本綠色發展,這也是保障電動車生産環保的前提。”Bill Russo説。
“寶馬公司在全國,做過2千公里的電動車運作調查,消費者每天用車距離就是50公里,其實40公里的里程就可以基本滿足一天的出行需要。”華晨寶馬之諾品牌管理總監梁堅介紹説,“現在很多客戶都覺得,每天的行駛里程會超過150公里,不久前,之諾做過類似測試,沿著北京五環整整開了一圈,然後再回到展廳,歷程是115公里,而且還是在極端炎熱的條件下。”
據梁堅介紹:在商業運營和客戶溝通方面,要打破消費者對電動車的認知誤區,要想辦法鼓勵客戶親身體驗。同時也從客戶導向出發,重新設計電動車的商業模式。讓客戶真正做到對電動車,對新能源産業無憂,是電動車行銷的關健詞。
“説到無憂,首先要讓消費者做到決策無憂。一次性投入一大筆錢買一輛電動車,消費者很難馬處作出決定,針對這樣的顧慮,可以採用多種商業運營模式。”梁堅説。“比如可以採用租賃方式,對企業也可以採用分時租賃模式,租賃的好處就是消費者不用擔心選錯了車。”
“如果不能體驗,一切都是徒勞。讓他們知道開起來確實不一樣,要讓他們喜歡上電動車。福特是怎麼做的?福特一共有三款充電式電動車,其中一點,就是給大家做展示。福特有一個很大的卡車,大卡車裏麵包括很多小的電動車,去到全國各地,免費試駕體驗。”Aiysha Webb介紹説。
華晨寶馬之諾品牌管理總監 梁堅
充電樁等基礎設施建設 力爭“共贏模式”
在Bill Russo看來,中國政府對於新能源汽車,尤其是電動車的補貼,從全球範圍對比,可謂“力度空前”。“這些補貼措施,佔到購買電動汽車價格的10%—15%以上,但仍有人認為政策不夠吸引,那是因為會考慮到配套設施保障。”
從商業價值鏈來看,需要整合創新,包括跨行業的創新、包括價值鏈的打造。“要側重關鍵的聯繫的點,構建一個合作夥伴關係,包括銷售商、經銷商的成長。從整車製造廠,電池製造商的協作等。”
“購買電動車的消費者可能會緊張,因為他們不知道在哪充電,這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因此基礎設施,包括充電設施非常關鍵,必須要有一個充電桿。”Aiysha Webb説,“另外,要有一些公共充電站。在加州的北部一個市裏,有一個免費充電站,但是現在發現有人在這邊充電,一充就是一天,利用率打折扣。所以開始收取非常低的費用,人們對他們的重視程度也可以提高。”
除了基礎設施建設,尋找到適合電動車集中供應的“環境”也很必要。典型的例子就是電動計程車的示範應用:“福特的電動車,也被當做計程車使用。在中國和美國,政府一些車隊也可以考慮優先換成電動車,這也會是一個大項目”。
梁堅表示:在充電方面的障礙,經過摸索,正在逐漸掌握經驗。“在給私人用戶安裝家庭充電樁時,可能物業不理解,向電網申請會受到拖延。我們考慮所有服務的時候,也涵蓋了這塊。一旦客戶確定意向,我們會協調電網和物業,一起把充電設施做好。”
“和客戶溝通的方式也要創新,針對一些大型的企業還會提供專場的施駕活動,在建設線上的租車系統,未來客戶只要在手機,網站上就可以下單。這樣子的話,他們會很容易的體驗到我們的車。”梁堅説。(記者 黃春棉)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