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汽車  > 正文

汽車“三包政策”不夠完善 消費者感覺小失落

2013-09-25 15:26 來源:北京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爭論12年之久的汽車三包政策將於10月1日起實施

  “汽車三包”消費者感覺小失落

  今年10月1日起,爭論和猜測了12年之久的汽車三包政策終於開始實施。記者昨日採訪部分業內專家、經銷商和消費者後了解到,雖然大家認可“三包政策”在維護汽車消費者權益上進了一大步,但是業內普遍擔心,不夠完善的“三包政策”真正起到的作用或許會讓消費者失落,並且有些經銷商會依據其中模棱兩可的條款更加與維權消費者“扯皮”。

  “‘舉證難、鑒定難、索賠難’這三大問題頗受消費者和汽車各界人士的關注,但不管怎樣,汽車三包政策的正式出臺讓保護汽車消費者權益不再是紙上談兵。”來自汽車之家的業內人士曹雷分析説。據了解,三包政策中對汽車生産者、銷售者以及修理者三方的義務均作了明確的規定。三包責任中規定:家用汽車産品包修期限不低於3年或者行駛里程60000公里,以先到者為準;家用汽車産品三包有效期限不低於2年或者行駛里程50000公里,以先到者為準。家用汽車産品包修期和三包有效期自銷售者開具購車發票之日起計算。

  在家用汽車産品包修期內,出現産品品質問題,消費者憑三包憑證由修理者免費修理(包括工時費和材料費)。家用汽車産品自銷售者開具購車發票之日起60日內或者行駛里程3000公里之內(以先到者為準),發動機、變速器的主要零件出現産品品質問題的,消費者可以選擇免費更換發動機、變速器。同時,三包政策還制定了相關的罰則制度,除了警告和責令限期改正的處罰外,還有包括現金罰款,罰款金額在1萬元到3萬元之間。

  討論

  消費者:明確利益卻存在不少漏洞

  北京市民方芳

  我剛搖號成功不久,準備國慶期間好好看看車。為此我還和愛人好好研究了一次“三包政策”,發現新政策為消費者明確了維權範圍,爭取了利益,但也存在著不少小漏洞。汽車畢竟是大宗消費品,由1萬多個零件組成,零件的壽命各不一樣,有的損壞經銷商或廠家會認為是消費者不當操作造成,消費者卻會認為是品質問題造成,很容易産生糾紛,但政策卻沒有明確統一的界限方案。

  再比如,新規中規定因産品品質問題維修超5日的,應為消費者提供備用車,或者給予合理的交通費用補償,可是政策又沒説多少錢才算“合理”,這在實際操作中消費者仍然會很被動。還有購車後保養問題,新政策規定:“因消費者未按照使用説明書要求正確使用、維護、修理産品,而造成損壞的……經營者對所涉及産品品質問題,可以不承擔本規定所規定的三包責任。”那麼是不是消費者以後想到汽配城維修保養,就不會享受三包保障了?此外,退車後,購置稅、保險、過戶費也是不小的一筆費用,誰來承擔?我心中的小疑問確實很多。

  專家:政策對經銷商沒有壓力

  資深汽車行銷專家蘇暉

  “汽車三包政策”是個大進步,肯定是有總比沒有強。不過,這個新政策沒有“革命性亮點”,解決爭議焦點的實質性條款也沒有,只明確了三包範圍,都是常識性、最基礎框架性的規定,對於消費者購車維權的作用不夠強,還不如前些日子汽車召回規定有力度。

  總體來看,這個政策或許讓消費者失落,並非維護自身權益的靈丹妙藥,因為製造商、經銷商、消費者三方職責還不夠明確,特別是第一責任方界定很不明確,有利於消費者的條款都不夠具體,打起官司容易模棱兩可,反而某些條款可能更容易被經銷商利用成為他們與消費者扯皮的依據。

  9月初,全國15家汽車製造商表示願意提前一個月實行這個政策,可見新政策對他們沒有壓力,他們比政府還要積極。

  經銷商:碰上過度維權的客戶不怕了

  豐田4S店銷售經理王彬

  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副總經理顏景輝

  北京的經銷商眾多,服務品質一直以來也是良莠不齊。“三包政策”的實施,今後將規定經銷商統一的售後服務標準,這對消費者和經銷商而言都是個好事。比如説,今後有些過度維權的客戶想隨隨便便就要求退車,這個將不會那麼簡單了,一切都要按照規矩來辦。對於政策中一些容易扯皮的細節,還是要靠時間來完善。有的經銷商覺得“三包政策”會給10月銷售“添把火”,我沒那麼樂觀。

  此外,或許會影響外地進京購車客戶的數量,因為“三包”規定中要求消費者要在最初買車的經銷商處辦理相關手續。(記者孟環)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