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輛“走出去”的傳祺品牌新車在港口等待上船。
在BBC汽車節目的《TopGear》中,三位風趣又刻薄的主持人曾好幾次測試過中國的本土品牌。結果如何呢?雖然被嘲笑過造型太過“洗剪吹”,品質猶如“雞蛋殼”,但是毫無疑問,在一次接一次的“嘲笑”中,三位大佬也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了中國本土品牌的亮點和希望。
事實上,本土品牌也在不斷努力,希望能夠通過“走出去”的戰略,改變外國人對中國本土品牌的印象。
汽車銷量大國卻是出口小國
目前,到底有多少中國汽車在出口?一組數字來告訴你(見表1)
上表列出了近幾年來中國汽車出口的情況,從表中可以看出,每年的汽車出口量都有較大幅度的增加,但今年上半年的出口量稍有放緩,當然這主要是因為國際市場的低迷對我國汽車出口影響較大。另外,人民幣的升值也對汽車出口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遠的不説,咱們就來看看今年上半年的數據分析:中汽協預計2013年中國汽車市場全年總需求量約在2080萬輛左右,進口約145萬輛,中國汽車出口約為130萬輛,總需求量去掉進口總量,加上出口總量,即構成了中國汽車企業2013年的總銷量2065萬輛,增長率為7%。
而據中汽協會統計的汽車整車企業出口數據,上半年汽車出口48.68萬輛,比上年同期下降0.6%。其中乘用車出口29.43萬輛,比上年同期增長2.3%;商用車出口19.25萬輛,比上年同期下降4.8%。出口量下降前五位國家分別為伊拉克、委內瑞拉、伊朗、越南和土耳其。
再來對比一個國際上的情況:
從以上兩個數據中看到兩個問題:第一,咱們的汽車企業都在努力地“走出去”;第二,所佔的總銷量的比例還是太低。
主要出口市場還是“非主流”
另外一個尷尬的現狀就是,出口的市場還停留在“非主流”地區:國內汽車産品出口市場較為分散,分佈在207個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在中東、北非、中南美洲、亞洲等發展中國家。其中整車出口主要集中在非洲、東亞等地區,只有汽車零部件,出口對象才是發達地區。
而且,為什麼這些地區會偏愛中國車呢?第一要素當然就是便宜。一直以來,中國汽車雖然已經“走出去”,但出口地區一直都在第三世界國家“走不出來”,更是“走不進”發達國家,所以廉價車的標簽始終被標記在中國車的身上。
那為什麼進不去歐美市場呢?歐盟和北美對汽車安全和品質嚴格到幾近苛求的標準,也是阻撓中國汽車進入其市場的“攔路虎”。再退一步説,即使是進入到了歐美市場,競爭力也不強。
記者在日前採訪廣汽傳祺總經理吳松時,他對這種現狀也感到無奈:“由於之前的印象搞壞了,中國品牌汽車的出口仍在低端徘徊,只能依靠低端車支撐,致使始終沒法擺脫中國車價低質次的印象。所以説,中國汽車不僅要走出去,更要走進去、走上去,這首先就需要汽車品質的保障。”
加強品牌力是最大課題
近年來,中國汽車的品質都在穩步上升,這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咱們《車天下》連續幾年進行“國家隊”試車報告中,也可以明顯感覺到本土品牌跳躍式的進步。
在安全性方面,也有不少中國品牌的汽車,在歐洲E-NCAP、美國IIHS的碰撞試驗中屢獲佳績。對了,在《TopGear》一期對奇瑞A1的暴力測試中,A1的表現也讓三位大佬感到驚訝。
不過,就目前看來,在外國人的選擇中,依然不會把中國車當做首選。這恐怕就是“品牌力”在作祟了。
根據中汽協的數據,目前我國出口的主要車型為轎車和貨車,所佔比重分別為45.3%和27.9%。出口企業前五位的分別為奇瑞、吉利、長城、上汽和力帆,其中奇瑞和吉利均超過10萬輛。
但總的來説,品牌力還是很弱。《車天下》記者在多次參加國際車展的時候,雖然也會有中國本土品牌參展,但如果隨機採訪當地的媒體或是觀眾,幾乎都很難説出中國知名的汽車品牌來。
不過,本土品牌也在努力。近年來,不少品牌都開始參與國際競爭,參加國際車展、在國外建工廠、在國外組建合資公司、收購國外優質資産等舉措,都是在為提升品牌力而做出的努力。
廣汽傳祺總經理吳松在採訪中表示,正在為進軍歐美市場而做準備。對於未來出口的銷量,他也有明確的想法:“近期5年之內,考慮是佔到5%~10%的水準,今後逐步提升到20%。”
“事實上,我們要通過出口中高級車,通過國際市場的檢驗,進一步提高中國本土汽車品牌的知名度,讓全世界都能感知中國不但是一個代工廠,更是一個具備創造力的國家。”(文/表/圖 陳鑫欣)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