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福建農業農村經濟保持穩中向好發展態勢,全年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預計可達13850元,同比增長9.5%,連續5年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增幅。採取的主要措施是:
提質增效促增收。一是抓優勢特色産業。圍繞打造茶葉、蔬菜、水果、畜禽、水産、林竹、花卉苗木等7個全産業鏈年産值超千億元的優勢特色産業目標,初步形成了閩東南高優農業、閩西北綠色農業、沿海藍色農業三條特色産業帶。二是抓現代高效農業。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扶持發展溫室大棚、食用菌工廠化栽培等集約經營模式。全省設施農業面積達到178萬畝,千畝以上規模基地達到105個。三是抓科技創新推廣。深化閩臺種業合作,引進臺灣良種2500多個,其中150多個得到規模化推廣應用。全省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7%,為農業提質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撐。
産業融合促增收。一是大力發展農産品加工業。出臺農産品深加工固定資産投資補助和龍頭企業貸款貼息政策,用好農産品産地初加工項目補貼,大力發展農産品加工業,農産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0%。二是積極發展農村流通服務業。實施農村服務業拓展工程,積極發展農村電商、農超對接、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業態。福建名特優農産品網上銷售額位居全國前列。三是加快發展鄉村旅遊業。實施鄉村旅遊“百鎮千村”行動和休閒農業提升工程,打造農家樂、水鄉漁村、森林人家等鄉村旅遊品牌。上半年全省鄉村旅遊實現收入220多億元,增幅超過20%。
就業創業促增收。一是推動轉移就業。引導農民進城務工,組織農民參與農田水利、鄉村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全省已轉移農村勞動力900萬人,工資收入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二是開展勞動力培訓。每年開展百萬農民大培訓,通過全省視頻會商系統,開展農村實用技術遠端培訓;採取定點、定崗、訂單等形式,為轉移勞動力“量身定做”技能培訓。三是支援農民工返鄉創業。出臺支援農民工返鄉創業政策,引導發展規模種養業、農産品加工、流通服務業,創辦領辦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
改革創新促增收。一是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創新土地流轉方式,有序推進土地流轉,扶持發展土地股份合作、土地託管、土地信託等適度規模經營。二是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全省合作社發展到2.8萬個、規範社達到3000多家,家庭農場發展到1.2萬家、示範場1000家,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三是開展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在沿海經濟較發達地區探索開展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改革,支援村集體開發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讓農民充分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全省農民財産性收入今年增幅有望達到39%。
[責任編輯: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