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新常態下,玉米期貨及玉米澱粉期貨已經開始為現貨行業帶來新氣象,對於以傳統貿易為主的玉米澱粉行業而言更是如此。”山東壽光巨能金玉米公司相關負責人劉新亮向期貨日報記者表示。
據了解,近年來,在東北地區實施的玉米收儲政策儘管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種糧農戶的收益和積極性,但處於高位的玉米價格也導致貿易商、深加工企業和需求企業的經營陷入困境。東北産區的玉米庫存形成“堰塞湖”、深加工企業停産或倒閉、貿易商順價銷售困難等一系列問題暴露出來,玉米及玉米深加工企業似乎走進了死衚同。
玉米市場化定價趨勢顯現
“困境中求變,玉米行業開始積極尋求出路。”大連玉米貿易商夏慶輝告訴記者,受玉米收儲政策的影響,國內玉米市場定價機制已經從傳統的供需定價全面轉向臨儲定價,玉米期價近年來一直圍繞臨儲價格窄幅波動。但在2015/2016年度國內玉米臨儲價格下調至2000元/噸之後,玉米市場化定價趨勢逐漸顯現。
新政策旨在通過發揮市場形成價格的作用指導生産和調整玉米種植結構,同時還要盡可能保護農民利益。在此背景下,玉米及玉米澱粉期現貨市場呈現聯袂下挫走勢,玉米及玉米澱粉期貨市場持倉一路攀升,市場成交日漸活躍,現貨企業利用期貨市場進行風險管理的意願大為增強。
據記者了解,在此之前,連續多年收購積累的玉米龐大庫存成為壓制玉米價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商所玉米期價指數自2015年5月中旬的2450元/噸一路下跌至9月中旬的1950元/噸左右,在去年9月23日玉米臨儲政策出臺之後,玉米價格指數進一步加速下跌,最低探至1788元/噸。
“政策放開為玉米市場化定價打開了空間。”夏慶輝認為,當前市場儘管還受到臨儲價格影響,但玉米市場不再是“一潭死水”。政策市向市場化定價轉變期間,價格的不確定性促使現貨企業利用期貨市場規避價格波動風險,實現穩健經營。
澱粉行業困境加劇
在玉米市場化定價序幕拉開的同時,玉米澱粉生産企業的經營困境則進一步加劇。
“去年10月8日,在全球第三、亞洲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業——吉林大成集團破産重組公告發佈之後,國內玉米深加工企業的困境成為市場焦點。”中糧生化事業部副總經理朱勇生表示。
在此之前,東北地區已連續8年啟動臨儲收購政策,水漲船高的玉米現貨價格開始影響到下游加工企業。2015年7月黑龍江將玉米深加工補助金額由200元/噸提升至400元/噸,10月吉林省將補助金額由100元/噸提升至350元/噸。
“儘管東北産區補助金額提升了不少,但國內玉米澱粉現貨價格已經下挫至低點,以山東地區為例,去年8月玉米澱粉價格在3500—3600元/噸之間,近期已經跌至2250—2350元/噸之間。”劉新亮説。
同期,大商所玉米澱粉期價指數自2015年5月中旬的3000元/噸一路下跌至9月中旬的2300元/噸左右,在去年玉米臨儲政策出臺之後,玉米澱粉期貨價格指數更是跌破2000元/噸整數關口,下滑至1900元/噸左右。
澱粉行業嘗試基差定價
在澱粉行業發展面臨困境,尤其産能過剩問題日益嚴重時,玉米澱粉期貨的上市開始為行業帶來新的氣象。
“澱粉行業屬於傳統行業,上下游需求企業基本都是順價銷售,隨行就市。”據劉新亮介紹,山東壽光巨能金玉米公司1998年投産,2007年上市,目前年加工玉米200萬噸,生産140萬噸澱粉以及澱粉深加工附屬産品。每年企業都會面臨大量庫存沒有銷售出去而價格已經下跌的情況,2015年尤其明顯,企業對此已經習以為常了。
但玉米澱粉期貨的上市為行業帶來了一些改變。
劉新亮説,往年大量庫存沒有銷售卻面臨價格下跌,企業基本是束手無策,自去年開始,企業已經開始利用期貨市場銷售既有庫存。“我們公司去年9月交割玉米澱粉1.5萬噸,今年1月還準備再交割1.5萬噸,開始嘗試利用期貨市場規避産品價格下跌風險。”他認為,這是一個新的嘗試和開始。
“有個別澱粉企業已經開始和下游需求企業洽談基差定價和點價,這是澱粉企業利用期貨市場的一個創新。”劉新亮稱,只是受傳統思維和定價模式的影響,這種定價模式還沒有大規模推行,但應該是一個趨勢。
顯然,玉米澱粉期貨的上市已經為企業參與市場定價和創新提供了一種新的工具和渠道。
劉新亮認為,玉米澱粉期貨市場功能的發揮,對現貨行業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對行業起到保護作用,可以使現貨企業多一個規避風險的渠道;另一方面企業既可以利用期貨套保,也可以利用期貨實現遠期定價,對長期訂單進行風險規避,助力企業實現穩健經營。
[責任編輯: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