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農業  > 正文

農企走出去遭政治瓶頸 :我國糧食進口配額不確定

2014-07-29 10:16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字號:       轉發 列印

農企走出去遭政治瓶頸 :我國糧食進口配額不確定

  【産業·公司】農企 “走出去”遭遇“成長的煩惱”

  中國和俄羅斯互為最大的鄰國。2013年,中俄雙邊貿易額達到創紀錄的892億美元,中國已成為俄羅斯第一大貿易夥伴。

  在首屆中俄博覽會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杜鷹表示,在中俄兩國元首的直接推動下,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兩國毗鄰地區合作取得了長足進展。

  “國家鼓勵企業走出去,一些企業響應政策走了出去,也走了進去,融入了當地社會。但如何‘走上去’,提檔升級進一步發展,卻遇到了障礙,這其中政策配套是關鍵。”黑龍江省對俄農業産業協會會長李德民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表示,過去10年,順應國家走出去戰略,黑龍江省對俄農業産業獲得了不錯的成績,而今,對俄農業合作的進一步發展卻遭遇了政策瓶頸。

  “走出去”的示範區

  黑龍江省是對俄農業合作最早的省份,中俄4000多公里邊界線有長達2981公里在黑龍江省,黑龍江省與俄羅斯的阿穆爾州、猶太自治州、哈巴州、濱海邊疆區、外貝加爾邊疆區毗鄰,圍繞“兩江一湖”(烏蘇裏江、黑龍江、興凱湖)在俄方邊境地區形成了520萬公頃的肥沃土地。有15個邊境口岸相連,交通便利,最近的農場離口岸只有5公里,自然條件和氣候條件相近,地理優勢十分明顯。

  除任黑龍江省對俄農業産業協會會長之外,李德民的另一個身份是黑龍江省東寧華信工貿(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下稱華信集團)。

  説起華信集團,李德民如數家珍,該集團從最早的貿易、地産起步,對俄合作已有25年曆史,現已發展成集農業開發、地産開發和貿易於一體的大型對俄合作企業。

  2007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要求“加快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而在此之前的2004年,華信集團已經開始了對俄農業合作的探索。

  “我一直在思考中俄兩國真正接地氣的項目有哪些,經過調研,我發現農業是最具潛力的項目。”李德民説,中方有人力、資本、設備物資、市場等優勢,俄方有大量的耕地資源和原生態的種植環境,雙方優勢互補。因此,他深信農業是中俄合作的大勢所趨。

  2004年,華信集團在俄羅斯濱海邊疆區設立了中俄合資阿爾瑪達(Armada)農業公司,將投資重點轉向了農業産業。2010年,華信集團開始籌建華信中俄(濱海邊疆區)現代農業産業合作區(下稱合作區),打造集種植、養殖、倉儲、加工於一體的大型農業産業合作區。

  2010年,合作區被納入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問俄羅斯期間簽訂的十個重點合作項目之一。2012年,合作區被列為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出訪俄羅斯期間見證簽約的中俄經貿合作二十八個重點項目之一。

  李德民介紹,目前合作區已成為俄濱海邊疆區最大的農業産業項目,累計投資1億美元,擁有耕地面積102萬畝,設有9個農業園區和14個種植區;主要農作物大豆、玉米、小麥單産連年排俄羅斯濱海邊疆區第一名;被評為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最佳農業企業;2013年獲“俄聯邦百強農業企業”第二名和“俄聯邦全國豬飼養行業標準收益”第一名;2011、2012、2013年三年共為當地繳納各種稅費1.5億盧布。“我們提供了俄羅斯烏蘇裏斯克市80%的豬肉供應。”李德民自豪地表示。

  遭遇“成長的煩惱”

  如今,黑龍江省在俄從事農業開發合作的企業達110家,合作已由過去種植蔬菜向大豆、玉米、水稻、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種植拓展,由生豬、肉牛等禽類養殖向飼料加工、倉儲、物流及農産品批發市場建設等多個領域延伸。

  “走出去,也走了進去”,然而,身為對俄農業産業協會會長,李德民的心情卻是喜憂參半。

  “雖然國家在農業走出去戰略中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支援文件,但配套政策及措施沒有跟上,導致走出去之後很難留下和發展起來。”李德民對《中國經濟週刊》表示,國家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最根本目的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然而,配套政策措施的不完善使得“如何讓産品回來”成了他最頭疼的問題。

  “我們走出去投資地區均在邊境地區,建廠初衷絕不是滿足歐洲市場需求。相比歐洲市場,合作區産品到國內市場的運送距離更近。由合作區到黑龍江省會哈爾濱市,也不過800公里,到莫斯科則為8000公里。因此,農企‘走出去’,很大程度是根據國內市場需求到國外投資建廠的。”李德民對《中國經濟週刊》坦言,在邊境地區建立起來的農業合作區,其初衷就是瞄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由於俄羅斯當地糧食市場有限,因此打開國內市場對於合作區的發展至關重要。

  “俄羅斯的糧食堪稱是世界上最便宜的,最便宜時小麥每噸1000元,而國內是每噸3000元;俄羅斯的玉米是每噸800元,國內每噸2500元。在俄羅斯種地,如果糧食運不回來是賠錢的。國家鼓勵企業走出去、走進去,現狀是國內需要的糧食拿不回來,走出去企業還賺不到錢。”李德民直言,國家糧食進口配額的不確定性和進口環節費用增加是影響企業産品“運回來”的主因。

  由於國家糧食進口配額不確定,企業無法確定需求,因此難以提前進行種植規劃。李德民説,“每年種不種、種多少心裏沒底,拿不到配額怎麼辦?産品回不來,當地市場又無法消化,企業就只能賠錢了。”

  此外,目前境外園區生産的成品、半成品在進口中受到限制,“國家鼓勵我們在境外建立園區,開展原料深加工。而深加工之後的産品進口環節又非常複雜。比如,由於沒有毛油進口許可證,自己公司所生産的毛油必須經由特許經營公司進口。” 李德民對《中國經濟週刊》解釋説。

  因此,他建議“國家是否可以考慮在合作區範圍內或可控範圍內,對合作園區所生産的産品回國給予一些政策支援”,同時希望對在俄從事境外種植的“走出去”企業給予關稅配額的常態化。

  “中俄農業合作發展是最現實、最具潛力的領域,是中俄經貿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希望兩國政府在農産品的進出口、融資和保護企業合法權益等方面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支援中俄農業産業合作發展。”李德民最後説。《中國經濟週刊》 記者 馬玉忠|黑龍江報道

[責任編輯: 王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