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分析了“三農”工作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研究部署了農業農村改革發展以及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政策。會議強調,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
這幾天,媒體關於“一枚糧票”的報道觸動了許多人的記憶。在那個物質相對匱乏的時代,幾乎所有涉及主要農産品供應的糧、棉、油及其加工品,在市場上都要憑票購買。在氣勢磅薄的改革潮中,“憑票時代”匯入了歷史的長河。
今天,面對著“三農”改革發展的巨大成就,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再次發出了農村改革創新的號角,我國農業農村發展迎來了又一次歷史機遇。
回首農村改革發展,從35年前安徽小崗村“大包乾”開啟大幕,到統籌城鄉,推進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每一個歷史時期和階段都有鮮明的主題和重點,但改革就是要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的追求始終沒有改變。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直接關係國計民生。這些年,種地方式不斷變化,依靠人力畜力打糧耕地的景象正在遠離視野;種地效益明顯提高,良種良法不斷出現,農業走出了豐歉波動、此長彼消的週期。可以説,這些年我國經濟社會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戰勝地震洪澇乾旱等各種自然災害,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等不同市場風險,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農業提供了穩定的基礎。2013年,在農業基數不斷增高的情況下,農業再次取得全面豐收,主要農産品穩定發展,市場供應充足,價格總體穩定。
農村是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載體,沒有農村的美麗富饒,就沒有國家真正的繁榮昌盛。在農村,從道路“村村通”、廣電“村村通”、電網“村村通”等各種“一路通”的形成,到新農村建設的全面展開,美麗鄉村更多涌現。農村活力不斷煥發,從農産品加工到農家樂、觀光園,休閒農業方興未艾。
農民富裕程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指標,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農民收入已連續10年較快增長,農民增收態勢良好。2013年,越來越多的農民正成為擁有一技之長的“職業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的作用日益擴大,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以及擴大農民財産性收入的探索,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新的途徑。
來之不易的“三農”好形勢,表明中央政策激勵和各方共同努力的成效。然而,我國“三農”長期累積的發展弱勢和深層困難,使我們難以在短期內根本改變“三農”總體上的落後局面。農業現代化的差距還很大,糧食供求依然處於緊平衡狀態,粗放式農業生産的格局還沒有徹底改變,種地效益總體偏低的問題依然影響著新型農民的成長,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問號還沒有完美答案。廣大農村依然是全面小康、美麗中國建設的難點弱點,農民收入偏低、消費偏弱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收入增長乏力的難題還沒有破解。
農村改革創新發展到今天,我們已經形成了堅定的改革意識、改革理念和改革精神,而我們面對的許多都是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改革走到了“深水區”。這就需要我們把黨中央的精神和要求理解透徹、貫徹到位,因地制宜,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看準了的事情就大膽去幹,有力有序地將農村改革全面推向深入。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