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吉蕾蕾報道:日前,農業部農作物新品種選育與推廣工作會上明確提出,爭取5年內完成一次品種更新換代,主要農作物品種産量水準在現有基礎上提高5%以上,品質顯著改善,穩産性、適應性、抗逆性、安全性明顯提高,適宜機械化品種比例較大幅度增加。
品種是農業科技的重要載體,也是體現一個國家農業科技和生産力水準的重要標誌。目前我國良種增産貢獻率為43%,與歐美發達國家的60%以上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指出,建設種業強國當務之急是要加快選育推廣一批高産、優質、多抗、廣適的突破性新品種,到2020年良種覆蓋率達到97%,種子商品率達到80%,良種增産貢獻率超過50%。
為保障我國糧食等重要農産品的有效供給,對農作物品種更新換代必須提出更高要求。
從保障糧食安全的角度看,我國正處於食物結構快速升級階段,糧食消費需求仍將剛性增長,在耕地面積不可能增加的情況下,只有靠提高單産來實現,而國內外的實踐證明,主要途徑靠品種在産量潛力上尋求更大的突破,迫切需要選育和推廣一批高産穩産品種。
從轉變生産方式的角度看,我國農業正處於向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加快轉變的進程中,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民素質結構性下降,迫切需要破解“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問題,必須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加快推進農業生産機械化、設施化。近年我國棉花、油菜生産出現下滑,除價格因素外,品種不能適應機械化生産也是重要因素。因此,品種選育和推廣必須要適應機械化作業、設施化栽培、輕簡化管理的要求,促進良種良法配套、農藝農機融合。
從國際競爭力的角度看,企業競爭的核心是品種的競爭。跨國公司投鉅資搞研發,源源不斷推出新品種,並以品種輸出方式搶佔國際市場,國際10強銷售額佔到全球市值53%以上,其中先鋒公司的玉米品種佔全球玉米20%以上。我國企業要在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必須選育推廣優於國外品種的優良新品種,切實把握品種的主動權。
當前,我國品種選育和推廣工作還不能適應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種業強國的要求,主要表現在:突破性品種不多、育種機制不適應、育種技術不適應、新品種權保護力度不夠。
對此,余欣榮提出,加快新品種的選育與推廣,首先要加快挖掘一批有用基因和優異資源,加強種質資源蒐集鑒定保護與利用工作,挖掘優異基因,創制優異育種材料,收集保護珍稀資源。其次,要加快突破性品種選育,以市場為導向,立足自主創新,健全新型新品種選育體系,支援企業開展商業化育種,支援科研單位開展常規作物育種,推動科企合作,搭建分子育種公共平臺。再次,建立公正精準科學的品種審定體系,加強農業植物新品種權保護,通過種子工程項目,全面提升品種試驗能力,優化品種試驗佈局,完善品種試驗技術和標準,切實加強品種審定源頭管理。此外,要進一步抓好新品種展示示範推廣工作,糧棉油生産大縣都要開展新品種展示示範工作,推進新品種引進示範場建設,進一步加大新品種展示示範經費支援,加強對示範場投入。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