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金融

惡意減持頻現 凸顯監管難題

2016年12月09日 11:00:37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近期,上市公司股東減持潮洶湧。記者從權威部門拿到的數據顯示,初步統計,截至今年9月底,滬深兩市本年度大股東減持金額總規模接近2000億元。在減持家數和規模猛增的同時,“高送轉”“炒概念”拉高股價——大股東找理由減持套現——業績變臉、股價下跌……這些“套路”今年以來在A股屢見不鮮。在上市公司大股東套現慾望愈加迫切的背後,大股東大幅減持傷害了誰?監管層又該不該出手?

  理由五花八門為減持

  在減持家數和規模明顯增加的同時,部分上市公司甚至出現股東“清倉式”減持。例如,今年以來有近20家上市公司股東公佈了“清倉式”減持計劃,其中厚普股份的股東德同銀科、維力醫療的股東九鼎醫藥均在年中表示將要減持所持的所有上市公司股份。

  按照中國證監會發佈並於今年1月起實施的《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上市公司大股東在三個月內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減持股份的總數,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百分之一。但過去幾個月中,仍頻現違反上述規定或違反股東相關承諾的減持行為。

  在各類減持的背後,從為結婚到為孩子交學費,再到理財、還債……股東減持理由可謂五花八門,掌趣科技控股股東姚文彬為“支援公司發展”而減持,更讓小散們直呼“看不懂”。與這些奇葩理由相隨的,卻是過千億元的減持大潮。

  股東減持理由奇葩,資産去向難明。今年1月18日,中文線上發佈公告稱,公司股東王秋虎以“改善個人生活”為由,擬在6個月內減持不超過201.27萬股公司股份,按照當日收盤價估算套現金額近2.6億元,引起市場不少“吐槽”。

  進入下半年,減持理由被“個人資金需要”“企業發展需要”等籠統表述取代。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的確有部分上市公司大股東因為公司發展缺錢而減持,但估計僅佔減持總規模的一半,還有鉅額資金無法判斷真實去向。

  “高送轉”外加“業績變臉”減持套路深

  在整體減持壓力不斷增加的情況下,雖然監管部門大力約束減持、嚴管違規減持,但仍擋不住部分上市公司大股東、實際控制人借道大宗交易或利用高送轉“掩護”等套路不斷減持,有的公司甚至在減持後出現業績立即變臉等現象。

  上海一家託管市值超過百億元的證券公司營業部負責人告訴記者,並非所有的股票大宗交易都是上市公司大股東在拋售,但是其中確實有不少上市公司因為競價交易受限,轉道大宗交易套現。其中,很多大股東不惜“打折甩賣”股份。

  大股東、實際控制人利用高送轉“掩護”進行減持日益增多。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場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統計,在2015年年報中,一個突出的現象是實施“高送轉”分配方案的上市公司大量增加,10股送轉10股及以上分配方案的上市公司數量達335家,創歷史新高。

  部分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後,出現業績變臉等現象值得高度關注。記者梳理公開資料發現,永大集團、久安醫療、易聯眾等公司均出現減持前業績突飛猛進、減持後業績一落千丈的現象。

  波及實體經濟與中小股民

  動輒幾億元的減持規模,“一不小心”就是“清倉式減持”的套現,在短期內可能形成股價的大幅波動,長期來看則會給公司烙上“大減持”的印記,無論是對中小股民、上市公司,抑或是實體經濟,都不是一件好事。

  中小投資者權益受到的損害或許比想像中的大。即使股東通過大宗交易或是協議轉讓減持,這些股票中很大一部分最終都流入了二級市場。中小投資者作為二級市場的重要參與主體,為股東減持套現的真金白銀部分“埋單”。

  還有一些企業公佈高送轉方案後,股東利用股價飆升機會高位減持,也被指傷害了中小投資者權益。

  另一方面,股東減持對公司經營特別是業績影響也不小。例如,遭遇前控股股東呂氏家族減持完的永大集團今年三季報凈利潤同比增長僅為6.88%,而去年年報凈利潤增幅卻超過90%,這意味著公司業績出現巨大波動。

  大幅減持也給公司的聲譽帶來很大影響。記者在永大集團採訪時,面對呂氏家族已“不留一股”的現狀,公司裏不少老員工都希望通過更名等方式,“洗”去前控股家族減持對永大集團聲譽的影響。

  更值得關注的是,減持股份所形成的現金流大多並未回流實體經濟。同濟大學財經研究所所長石建勳與多家上市公司高管接觸後發現,通過減持套現的大量資金,或用於個人消費,或通過移民等方式轉移海外,或者進入了“來錢更快”的虛擬經濟領域和房地産市場。

  “資本市場為眾多民營企業提供了財富迅速增值的機會,但很多股東減持套現後不願再從事實業,這無疑會讓實體經濟面臨不斷‘失血’的風險。”石建勳説,減持套現的資金很少用於創辦新的企業或投資新的項目。

  大幅減持應該如何監管?

  我國對大股東持股有相應的限售安排,在證券法、《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管理辦法》《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等法規中都有提及。上述提及的《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也進一步對減持作了進一步規定。對此,中央財經大學教授劉姝威説,要制止惡意減持套現行為,仍須完善相關的法律和制度。

  還有一些帶有“陰謀”色彩的“精準減持”行為,同樣值得監管層高度關注。如剛剛發佈高送轉方案,股價迅速攀升後立即迎來一波大減持;機構受讓股票後,不出半年,又在高價位區間完成拋售等。

  楊德龍等多位業界人士表示,減持行為本無可厚非,但若存在違規減持,則可能損害其他公眾股東合法權益。對於這種“違規也要賣”的行為,監管部門應嚴厲查處、絕不姑息。

  與此同時,在股市大幅減持的背後,實際上反映的是中國股市的“內傷”所在。一方面,不少上市公司不再注重自身業績,期望減持套現少奮鬥;另一方面是散戶為主的投資者結構,難使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和治理水準有效改善。

  上市公司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為了減持套現,很多都採取所謂“市值管理”等手段。北京師範大學公司治理與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華認為,在二級市場股價可以操縱,進而股價嚴重偏離公司真實業績的情況下,鼓吹“市值管理”,有可能涉嫌股價操縱,必然導致投資者投機心理更加嚴重。

  而目前中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偏重於“一股獨大”的局面,使大股東減持更加肆無忌憚。高明華認為,由於資訊不對稱,我國中小投資者相對於大股東和公司內部人,總是處於弱勢地位,難以約束相關減持。

  “部分機構投資者與大股東合謀推高股價後,大股東減持套現,高價接盤的幾乎都是散戶。”中央財經大學教授劉姝威説,散戶佔中國股市投資者的大多數,這是大股東能夠惡意減持套現的投資者結構基礎。

  正因如此,高明華認為,我國資本市場應通過系統性的法律法規,切實保護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提升違規減持等行為的違規成本,加大對違規者的威懾力等。

[責任編輯:葛新燕]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