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可林 攝
9月6日起新的刷卡費率即將正式施行,不僅行業分類被取消,刷卡費用下降,而且由政府定價轉為收單機構市場化定價。市場化必然導致競爭加大,也將加劇行業洗牌。對一些不夠規範的支付機構來説,違法套碼空間不再,盈利空間進一步被壓縮。
“最近都在忙‘96費改’的事情。”這是一位規模排名全國前十的第三方支付機構負責人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
所謂的“96費改”是指央行和國家發改委討論了幾年的銀行卡刷卡手續費定價改革。根鋸《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完善銀行卡刷卡手續費定價機制的通知》要求,刷卡手續費調整將於2016年9月6日起實施。此次費率調整將是銀行卡收單行業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變動。
隨著這一新規實施,收單行業將取消手續費行業分類,並實施市場調價。這意味本已白熱化的第三方支付收單市場或將迎來更激烈的競爭。
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監管環境逐漸趨嚴,單純依靠手續費為生的支付機構已經陷入了生存危機。蘇寧金融研究院網際網路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未來支付機構將大規模進入業務轉型期,行業並購趨勢或愈演愈烈。
市場容不下267家牌照
8月29日下午,央行再次對12家非銀支付機構作出續展決定。與第一批支付牌照續展結果相比,有兩家企業——山東魯商一卡通支付有限公司和上海富友支付服務有限公司因為各自的業務合併事宜,央行暫未給出續展時間期限。
央行要求,上述兩家公司應于2017年2月28日前完成各自相關支付業務承接工作。央行將在業務承接工作完成後,辦理相關《支付業務許可證》的登出、換發事宜。
薛洪言告訴記者,目前已出現業務合併的公司皆屬於同一實際控制人,此前因為業務類型、所屬區域不同而造成了牌照的分離。央行鼓勵機構主動整合許可證支付業務範圍,更好發揮支付業務的規模效應。
據記者了解,起初,人民銀行規定,為了避免刺激預付卡發行,預付卡發行、受理與銀行卡收單不能屬一家機構。而後,央行通過續展支付牌照,明確了兩類機構同屬一個實際控制人的,可以進行機構和業務的合併。
不過,薛洪言認為,隨著第三方支付行業監管趨嚴,未來會出現越來越多不同控制人支付機構整合的現象。
“267張牌照還是太多了,支付行業是一個規模效應比較強的行業。”薛洪言説。
2011年5月,支付寶等27家支付機構,獲得了第一批支付牌照。在隨後的4年時間裏,央行一口氣發了八批牌照,共270家支付機構獲得了“通行證”。此後,因“違規挪用客戶備付金、涉嫌非法吸儲”等原因,浙江易士、廣東益民和上海暢購的支付牌照相繼被央行登出。
根據央行抽樣數據表明:第三方支付機構中,交易額超過1萬億元的有2家,其中盈利的2家;交易額在5000億至1萬億元的有5家,其中盈利的4家;交易額在1000億至5000億元的有9家,其中盈利的9家;交易額在100億至1000億元之間的有16家,其中盈利的10家;交易額在100億以下的有165家,其中盈利的僅51家。
也就是説,交易額規模越小的支付機構,其盈利的可能性越低。
上述負責人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目前收單行業的成本價費率在千分之四,如果算上人力、折舊等成本,要保持千分之五的費率才能不虧損。而“96費改”後,激烈的價格戰或不可避免。
“現在價格戰已經打到骨頭裏了。”上述負責人以此形容線下收單業務競爭的慘烈程度。
生態化運營是出路
事實上,早在兩三年前,很多第三方支付機構已經預見了這一現象。
上述負責人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早在2014年,公司高層就曾討論過手續費清零的問題,當時很多人還覺得不可思議。但最終高層得出的結論是,如果第三方支付企業僅做通道業務,那麼是不可能養活自己的。
“這是逼著我們進行業務創新和商業模式的轉型。”上述負責人表示。
薛洪言認為,一個可能的方向是建立自身的生態系統。支付機構的核心優勢是多年積累的用戶和數據,通過挖掘這些資源,再輔以其他的小貸、私募基金、徵信等牌照,可以為用戶提供增值的服務。
記者注意到,已有不少機構早已開始轉型。比如,兩年前拉卡拉就開始涉及支付、徵信、信貸、理財等多領域,逐步轉型為綜合性網際網路金融集團。另外,通聯支付也提出了“支付+金融+電商”的發展思路,為優質客戶提供定制化綜合解決方案。
而另一個可能的出路是納入某一大集團的生態體系。據記者採訪了解,目前一些中小支付機構還在艱難為生,就是希望能將牌照出售給有實力的股東。
自從央行宣佈不再批設新的支付機構以來,支付牌照已經變成了一種稀缺資源,其價格也在水漲船高。最新的消息是,8月恒大花費5.7億元收購集付通,曲線獲得支付牌照。
上述負責人認為,對於大型集團來説,支付業務可以定義為成本中心,因此對其盈利沒有要求,而是服務於其體系內的其他業務模組。
薛洪言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目前監管層政府也在推動兼併重組,鼓勵大的事業集團收購中小支付公司的牌照。這種兼併重組,在三四年內可以完成。
直連模式將被切斷
不過,即將出臺的網聯平臺,或許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第三方支付機構構造生態集團的優勢。
近日據媒體報道,央行已原則上通過了成立網聯平臺整體方案的框架,並計劃今年年底建成。網聯成立後,第三方支付將由銀行直連模式過渡至第三方平臺統一轉接清算模式。
近年來,第三方支付機構迅猛發展。數據顯示,2015年,非銀行支付機構共處理網際網路支付業務333.99億筆,金額達24.19萬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5.13%和41.88%;非銀行支付機構共處理移動支付業務398.61億筆,金額達21.96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60%和166.5%。
但是面對越來越多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如何監管就成了大問題。今年以來,央行連續開出多張千萬罰單,其中不乏易寶支付、銀聯商務等行業巨頭。
業內人士認為,第三方支付企業統一接入網聯,從根本上杜絕了非持牌機構開展支付清算業務的可能性,也徹底廢除了第三方支付龍頭多渠道、低費率的護城河。但這也意味著第三方支付機構將無法實現資訊流和資金流的閉環,其核心競爭力或被削弱。
薛洪言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網聯平臺推出後,第三方支付機構或可以挖掘之前積累的數據,但以後或許無法實時更新數據資訊。因此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轉型刻不容緩。
薛洪言預計,網聯平臺上線後還會留出一段時間的過渡期,可能在兩年後會正式全面推行。因此留給第三方支付機構轉型的時間非常緊迫。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