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京津唐及環渤海  > 正文

北京:擅改社區養老設施最高可罰百萬

2015-01-26 09:07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朝陽區區長吳桂英稱,今年,朝陽區將在社區加大養老設施覆蓋率,在50%的社區(村)實現居家養老服務“零距離”,一是政府可以通過購買、租賃等方式,讓以往有養老功能的配套設施恢復其功能。另外,引導社會機構從事養老工作,政府給予政策補貼。

  【昌平】

  三所養老中心春節後使用

  昌平區區委書記侯君舒透露,昌平去年在三個鄉鎮探索建立了養老照料中心,分別位於小湯山、南口、興壽鎮。每一個養老照料中心都有150張床位,具備醫養結合的條件,這個養老照料中心將作為居家養老的服務點向周邊社區輻射。春節後,養老照料中心將投入使用。

  建議

  戴均良:立法後應儘快制定實施細則

  市人大代表、副市長戴均良昨天在平谷團參加審議《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草案)》時表示,這一舉措是全國首創,也是一項重要的創新。立法以後,有關部門應儘快制定實施細則並嚴格執法。

  戴均良介紹,立法後的居家養老服務條例有很大指導作用,但這一框架性的原則不可能面面俱到。為此,根據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各方意見和建議,民政等相關部門和各區縣,應儘快制定實施細則的辦法。這樣才能讓新通過的居家養老服務條例落地生根,而不會淪為“空中樓閣”。同時,為了強化居家養老服務條例的落實,對於這項重大的民生工程,各有關部門每年可向上級部門報告對條例的落實情況,以促進其實施到位。

  此外,戴均良還提出,條例中的一些提法並非強制性,政府還需要引導企業和個人對條例加以落實。因此在條例落實過程中,有關部門還應加強對企業和個人的法治文化培養,一方面減少法盲的存在,另一方面避免有些企業和個人明知故犯,提高對居家養老服務條例的守法遵從度。

  對於立法後居家養老服務條例的普法問題,戴均良認為絕不僅僅是司法局一家的事,而應該是誰執法誰普法。也就是説,與居家養老服務條例實施相關的民政、衛生,以及街道和鄉鎮政府都是執法者,都有普法的責任。

  對於立法後的居家養老服務條例,戴均良認為居家養老只是養老工作中的一部分,不能因此而制約了其他養老方式的發展。他介紹,去年本市有20多家單位提出用閒置土地開發建設較為大型的養老機構。他了解到,有個別地方的部門顧慮到今後居家養老服務條例要立法等因素,對相關單位的用地就進行了壓縮。實際上,包括大型養老機構的建設和居家養老可以同時進行,不應相互制約。大型養老機構如果建設好,對於養老問題也是有示範作用的,因此對這些大型養老機構建設的用地需求,還是應該適當滿足,可使這兩種養老方式最終起到互相促進發展的作用。

  探訪

  西局玉園孤寡老人就餐成難題

  昨天下午3點多,西局玉園(北區)的老年活動中心,大門緊鎖。門上貼出的通知稱,社區文化站限時開放,時間為週一至週五晚6點半至8點半、週六上午9點至下午4點。據小區老人張先生説,活動中心在地下,內設多個房間,有臺球、乒乓球、棋牌室等供老人選擇。中心免費開放,相熟的喜歡到那裏聊一聊,去的人很多。“不開時,就只能在院裏。”

  小區老人李女士説,社區建成兩年,衛生服務站就在院內,解決了部分看病難題。但對於行動不便的老人,還沒提供相應的到府服務。此外,部分孤寡老人就餐成為難題。一是身體原因,採買、烹制食材多有不便。二是衛生問題,部分飯店環境、衛生難以保證。

  安女士父親患腦積水,輕度癡呆,很難自理。她還有位哥哥,二人白天都要上班。安女士説,他們請了保姆,專門看護父親,每月花費數千,但效果不是很好,“對方並不專業,一些突發情況得不到有效解決。”平時為老人清潔身體,也很不便。

  右安門街道照料中心資金受困

  右安門街道養老照料中心位於翠林小區內,採用政府指導、市場化運作,于去年11月投入使用。據院長馬維志介紹,照料中心輻射周圍16個社區,提供老年餐桌、公共助浴、醫養結合、日間照料等服務。現開通老年餐桌一處,每日約七八十人用餐,“未來還會開設四處”。他們給老人建立了健康檔案,與鄰近醫院共用,方便其醫療需求。

  馬維志説,中心提出“無圍墻養老”概念,想讓老人在家中能享受各種服務。但苦於人手、資金不足,正在招募志願者,使這一想法成型。至於日間照料和長期入住等服務,中心共105張床位,入住率為20%,收入很難維持運作。

  此外,他希望政府能提供指導,使居家養老服務條例進一步細化。如提出指導價格,規範市場,以最大程度保證老人權益。對於企業方面,可採取考核機制,對優秀者提供一定資金、技術支援,促進他們的積極性。

  □觀察

  立法程式上的“黑馬”

  ——揭秘條例草案如何誕生

  作為今年唯一一部提請市人代會審議的法規草案,《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草案)》因其關係廣大市民權益受到關注,而該草案的起草過程也有頗多亮點。

  正第四次審議

  此次上會審議的居家養老服務條例草案已屬於“四審”,此前經過市人大常委會三次審議。實際上,按照北京市一般地方性法規的立法週期,一部法規多“二審三通過”。而在初次經由市人大常委會審議之前,還有著嚴格的立法程式。

  一部地方性法規是否能出臺,首先需要被納入立法規劃或立法計劃。

  以本市為例,每屆市人代會第一年都會拿出今後五年的立法規劃。在徵求各級人大、政府相關部門、人大代表、社會群眾、專家等各方面立法建議後,由市人大常委會法制辦進行整理、研究、協商,選出五年立法初步規劃的名單,一般約50項左右。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的立法週期,每年開六七次市人大常委會會議,一年經由市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法規約有五六個,如此五年間,最終將有20多項地方性法規出臺。

  人大牽頭起草

  按此程式,居家養老服務條例草案卻是一匹“黑馬”。因為,在去年市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中,制定居家養老服務條例並沒有進入到2014年的立法項目,而是計劃修訂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實施辦法。

  但在去年市人代會上,有380多名市人大代表,就居家養老問題提出了很多建議和議案。會後市人大常委會召開主任會議專門就老年人立法的問題進行研究。

  市人大內司委副主任袁芳表示,考慮到對實施辦法的修訂僅是對上位法進行細化,地方立法的空間比較小。所以主任會議決定暫時擱置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實施辦法不做修訂,而決定就普遍關注的養老問題,制定一個養老的地方性法規。

  考慮到居家養老服務條例草案如果由政府法制辦起草需要走的法定程式較多、時間較長,因此市人大內司委主動擔綱當起“作者”,牽頭起草該草案,並於2014年7月首次提交市人大常委會進行審議。

  “協調”最不易

  “作者不是那麼好當的。”袁芳回述5個月的起草過程,感慨頗多。

  據介紹,市人大常委會和市政府成立草案起草工作領導小組,有市政府分管副市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各相關政府部門“一把手”參加,一些重要的事項集體開會協調。還成立了草案起草工作組,由市人大常委會內司委、法制辦,市政府法制辦、民政局、老齡辦、財政局、人社局等單位人員組成。

  此外,還組建了起草工作專家顧問組,由全國人大、民政部、高校、研究所和律師等專家組成,主要任務是就立法中的相關法律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相應解決對策,提供諮詢和專家建議。

  三個小組各自“碰頭”會議召開十余次,其中,有領導小組成員全體參加的協調會就有3次。

  記者了解到,類似醫養結合、養老設施補貼等涉及多部門、跨部門協作的條款,一般需要上協調會,對某條法規如果能夠協調成功即寫入草案初審稿。

  比如關於社區衛生站、醫療機構用藥不足的問題,老年人慢性病拿藥困難的問題,也上會協調,最後和衛生部門達成一致,一審草案裏明確,要在社會衛生站中將報銷目錄進一步完善。

  也有未協調成功的例子。比如在家裏養老的老年人,失能的半失能的老年病人入戶診療問題就沒有協調成功。袁芳回憶,在會上有相關部門給出無法協調的原因是醫師定點醫療規定中明確只能定點的,不能去家裏,如果出現問題責任分不清。因此一審稿中沒有納入。

  A08-A09版采寫京華時報記者陳蕎孫乾趙鵬遲名劉雪玉龔棉京華時報製圖何將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