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張家口打響京津生態屏障綠化攻堅戰。
新華社發
河北省秦皇島市開發區第三小學望海店村北斗校車乘車點,學生們準備刷卡乘車上學。
本報記者 劉 龍攝
河北宣化一家電器生産企業的高壓配電櫃生産車間。
新華社發
談起京津冀,人們總不由得將其和中國版圖上另外兩個重點區域長三角、珠三角作比較。不合理的産業結構、不平衡的區域經濟,甚至衍生出嚴峻的區域環境問題,像一條條鞭子,在不斷催促産業調整振興融合奮蹄向前。此次京津冀協同發展論壇上,區域産業的走向成為與會嘉賓關注、熱議的焦點。
疏解調整
産業先須邁大步
正如此次論壇“産業轉移對接與轉型升級高端對話”主持人、人民日報社經濟社會部主任皮樹義所言,京津冀一體化,就是要扶貧、治病、增肥、瘦身。對河北來説加快發展是要扶貧,是要增肥,對北京、天津這樣的特大城市來説,要瘦身,要治理城市病。
找尋“治病”與扶貧的共同藥方,疏解調整是良藥。可是,如何疏解?如何調整?
萬科集團高級副總裁、北京公司總經理毛大慶説,要實現疏解調整,單靠行政手段促進人口外遷行不通,産業佈局必須先行,這樣才能聚集人氣,之後同步完善各項基礎設施,讓新興城鎮各項功能齊備、更加宜居。
其實,産業帶動疏解調整的探索早有成功實踐。參加論壇的首鋼總公司黨委副書記何巍表示,搬離首都10年,通過搬遷建設,首鋼京唐公司共安置首鋼北京地區停産職工8000人,招收河北高校畢業生4000人。長期為北京鋼鐵業服務的設備維檢、備件製作、資訊化運作維護等一批企業轉移到曹妃甸,帶動相關生産性服務業1.2萬人就業。産業的發展不僅引得鳳凰來,也帶動了地方建築房地産、交通運輸、現代服務業的建設,有力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如今,原本荒蕪的曹妃甸已經“長”成了新城鎮。
京津冀一體化,企業要做推動者。論壇嘉賓、天津天士力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閆希軍表示,集團總投資30億元、在河北安國投資建設“數字中藥都”項目,力圖打造國內第一家資訊化、業中藥材交易市場,希望借此促進當地經濟的良性發展。
首都要做到“瘦身健體”,就要肯“舍”。論壇嘉賓、北京市旅遊委委員鄒偉南告訴記者,打造京津冀旅遊大盤子,不僅有利於疏解調整,還可以更好地促進整個區域産業潛力的挖掘。
在産業先行的理念下,三地共同搭建了10個科技創新平臺和20個産業合作平臺,有序促進産業轉移。初步統計,今年前三季度北京市共推進産業轉移疏解項目53個,同期,河北省與北京的合作項目達2948個,從首都引進資金2568.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7%和12.9%。
轉移對接
要素聯手促升級
協同發展,意味著産業要在更大空間進行佈局。如何轉?如何接?如何優化升級?
曾是國內醫藥級碳酸氫鈉龍頭企業的北京淩雲醫藥化工公司,近年來因原料二氧化碳缺乏陷入困境。放眼京津冀,淩雲化工驚喜地發現,位於河北邯鄲武安的新興鑄管廠産生的二氧化碳尾氣白白排掉!閃轉騰挪之間,合作優勢凸顯。淩雲化工從北京豐臺搬遷到河北邯鄲後,吃掉了新興鑄管的廢氣,相當於每年為邯鄲減排二氧化碳2.2萬噸,而淩雲醫藥化工也煥發了新生。
北京市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主任張伯旭表示,京津冀下一步産業發展應該是高起點規劃、高起點佈局,決不是簡單的産業轉移或者數量的擴張,而是要在符合生態環保的前提下,不斷催生新技術、新産品、新模式、新業態,實施産業升級計劃。
在距離北京市區不到100公里的天津市寶坻經濟開發區內,一個年産值達2000億元以上的“京津中關村科技新城”即將崛起。天津寶坻“北方水鄉”的宜人環境和高端製造等長處,將與中關村高科技研發和創業服務等優勢“雙劍合璧”,共同助推京津冀一體化發展。
轉型升級是三地共同的使命和任務。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是産業轉移,不是把北京不要的轉移到河北、天津,而是形成協同創新的共同體,共同把創新這篇文章做好,把新興産業蛋糕做大。
“産業協同是協同發展的重中之重,産業對接與優化升級正是我們寶坻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實事求是地講,産業對接並不難,産業對接的同時,完成産業優化升級卻是很難的。”參會嘉賓、寶坻區委書記賈鳳山坦言。
根據規劃,京津中關村科技新城將依據不同産業劃分為一個個1—2平方公里的微創業圈。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微創業圈裏,小型金融服務網點、産業服務平臺等全部在15分鐘車程內就能抵達。
良好的生態、優質的教育也是要素資源。在滄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閆繼紅看來,“築巢引鳳,不僅要有工廠,還要有美麗的城市。”伴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滄州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昔日苦海沿邊之地已進入河北省經濟發展的第一梯隊。
打破藩籬
政策驅動求共贏
協同發展,重大意義顯而易見,各地行動積極務實,最關鍵的,還是要通過加大改革力度,消除隱性壁壘,破除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這樣的觀念,已經成為與會嘉賓們的共識。
“北京、天津創新資源十分富集,但是,京津冀的單位土地面積産出只有長三角的1/2,不足珠三角的1/3,每人平均GDP分別為長三角、珠三角的76%和61%。”在河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楊崇勇看來,其原因主要是行政壁壘造成科技創新資源在區域內流動不暢,優質要素資源沒有得到優化配置。
破除體制藩籬,勢在必行。那麼,在推進三地協同發展過程中,該如何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
“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政府則要通過出臺規劃、制定規則來引導生産要素的流動,而非由政府部門直接‘擺布’資源。”天津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楊桂華表示。清華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李中祥則認為,推動體制機制創新,拆除人為樹立的行政院墻,就要制定有利於區域一體化的規則,從而實現區域目標、環境管控、基礎設施、要素流動等方面的一體化。
政府可以“牽線搭橋”,讓要素在高地與洼地間流動起來。
政府應避免“頭腦發熱”,處理好“舍與得”的關係。
“在對接首都産業轉移中,我們始終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堅決避免把落後産業放在京津北大門。”承德市委書記鄭雪碧表示。
政府還應當完善公共服務等配套,以産興城,以城聚人。
“産業轉移,承接地既要有熱情輔助企業‘立業’,也要有能力幫助企業‘成家’。”九園工業園管委會副主任魯春兵在協助企業落戶中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沒有附近配套的京津新城等大型住宅區、醫院和學校等公共服務設施和高速路網配套,企業肯定不會考慮轉移。”
“産業不是孤立存在的,産業去哪,人就去哪;人去哪,要看這個區域和這個社會的社會功能、公共服務是否滿足他們的要求。”張伯旭説,伴隨著産業一體化、交通一體化、環境一體化,三地要共同考慮怎樣將公共服務和城市的功能進行更優化的配置和合理的合作分工。
專家觀點
早日實現三地交通一體化
北京交通大學中國城鎮化研究中心主任 趙 堅
交通一體化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規劃建設的一體化,二是交通運營管理的一體化,即用同樣的規則、服務標準、定價方式進行管理。
京津冀的高速公路網、國家幹線公路網是一體化的,由交通運輸部統一規劃,各省市組織建設,雖然有個別斷頭路,但總體上一體化。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的難點是跨行政管轄邊界軌道交通(通勤鐵路)的規劃建設。此外,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單中心、放射狀的交通網路佈局有待優化,各種運輸方式的無縫化銜接有待加強;跨行政區的通勤鐵路難以協調等等。
我建議早日實現三地交通一體化,應著眼于城市群空間佈局和結構,統籌考慮首都功能疏解和産業轉移的需要,努力實現三地交通“規劃同圖、建設同步、運輸銜接、管理協同”,構建起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破解協同發展的體制障礙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學院首都經濟研究所所長 祝爾娟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主要障礙還是體制問題。從深層次來看,現行的行政區劃和分灶吃飯的財政體制、沒有結合區域發展特點的單一考核制度都已成一種障礙。另外,整個區域的協調機制包括橫向協商、縱向協調機制都不健全,這幾方面的問題都亟須破解和創新。
過去我們是地方分灶吃飯,現在我覺得應該考慮針對一些特殊區域比如説生態涵養區,設立合理的橫向轉移支付制度。當然,生態涵養區要發展,需要建立長效的生態補償機制,比如今後要探索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排污權交易市場還有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等。
説到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北京的公共服務包括發展機會和周邊區域有很大的落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周邊的各種資源會向首都匯聚,集聚負效應引發大城市病,包括商務成本越來越高,發展空間越來越有限。下一步重點要做的,是通過適當的功能疏解,減輕目前面臨的人口等各方面壓力。
治理霧霾關鍵是下決心
中國政法大學環境資源法研究所所長 王燦發
環境的污染包括霧霾是可控制的,關鍵是下決心。怎麼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大量關閉工廠甚至實行汽車尾號限行,難以持續。更可持續的是經濟轉型,根據一個地方的環境容量決定經濟發展。
執法是否嚴格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現在很多達標的,但是實際上都可能沒有達標。檢查的時候就達標排放,不檢查的時候就不達標排放,還沒有形成一個良性的制度。
在立法當中能不能確立環境優先的原則?現在《環境保護法》中有保護優先,但我覺得還不完全是在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係上實行環境優先的原則。
此外,要把法律中的幾個制度銜接起來,比如現在正在制定《大氣污染防治法》,有環境印象評價制度,有三同時制度,有總量控制制度、排污許可制度,還有不達標、造成污染的要停産關閉等制度,這幾個制度都要協調好。
人民網強國論壇編輯張慶成、王玫整理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