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早,同仁堂醫院院長匡桂申在網上看到一條令他興奮異常的消息,傳聞多時的北京市《全面深化市屬國資國企改革意見》終於出臺了。事實上,他在上周就聽説北京國資改革相關政策已內部下發,但多方打聽後得到的答覆均是“聽説過,沒看到”,這讓匡桂申心裏多少有些焦急。作為同仁堂集團旗下惟一一家純國資血統的子公司,“如何改革”是匡桂申最近思考最多的問題,“隨著改革意見落地,接下來同仁堂醫院業務板塊肯定在混合所有制方面有大動作”。管中窺豹,當苦盼多時的政策落地,一場京城國企的集體變陣已如箭在弦。
繪製提高集中度路徑
與此前外界預測頗為一致,“集中”成為此次北京國資改革的一大關鍵詞。《意見》提出到2020年,國有資本配置效率顯著提高,80%以上的國有資本集中到提供公共服務等領域。同時,《意見》也繪製了提高國資集中度的實施路徑:在國資存量方面,按照資産同質、經營同類、産業關聯的原則,推動國資向優勢産業、企業集中,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和優勢産業集群。
在增量方面,北京市鼓勵國有資本進入戰略性新興産業、文化創意、高新技術、新興服務業等領域,同時加大國資對節能環保、民生工程、基礎設施、城市運作服務的投入力度。未來,國資一般也不再以獨資增量方式進入完全競爭領域。而此前極受關注的國資“騰籠換鳥”也被提及,《意見》明確,在清理低效無效資産方面,將推動國資從不具備競爭優勢、效率低下的企業退出,從高耗能、高污染、落後産能的産業以及低端環節中退出,把騰退出的資源用於發展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産業。
“北京市在國資改革方面一直思路清晰,主要就是把國企由競爭性主體向服務性主體進行轉變,同時做大國企的體量。”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管理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崔長林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此前,北京市國資委就提出,要按照産業相近、行業相關、主業相同的原則,通過合併、劃轉、並購等多種形式,加快推進重組整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
混合所有制頗具“京味”
在《意見》中,混合所有製作為國企改革的一大重頭戲也很具看點。《意見》中強調,要加快推進市屬國企與中央企業的合作,通過出資入股、收購股權和相互換股等多種形式,實現股權多元化;鼓勵有誠信、有責任、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參與國有資本企業改制重組;加快國有企業特別是競爭類企業上市步伐,推進具備條件的一級企業實現整體上市。到2020年,國有資本證券化率力爭達到50%以上。
此外,根據不同企業的功能定位,本市將逐步調整國有股權比例,對城市公共服務類、特殊功能類企業,國有資本保持絕對控股;對競爭類企業,積極引入各類投資者,其中戰略支撐企業國有資本保持相對控股,一般競爭企業國有資本可以相對控股或參股。據悉,2014年市國資委將重點開展一級企業股權多元化試點,力爭在一級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上實現突破。
“北京國資改革方案的‘京味’很濃,這從混合所有制改革中也可看出。”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認為,“北京將更多地引入非公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和重大項目建設,推進國有資本和非公資本相互融合、共同發展,加大一級企業的改制力度。同時,北京有很多央企,這是很大的財富。北京國資改革與央企‘混合’有很大空間,央企的實力、中關村的人才,將為混合所有制提供優勢。總體來看,北京國資改革要和央企、中關村企業、區縣企業互相參股,這屬於利用首都的優勢進行改革。”
改革遇“高精尖”機遇期
在北京打造科技創新中心、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的戰略機遇期,如何通過改革激發國有企業的創新能力?《意見》提出,要利用首都科技資源優勢,加強國企與中關村企業、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通過相互參股、技術聯盟等方式,促進資本與技術的有效融合;要加大研發投入,重點國企研發經費支出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應達到3%;加強原始創新、整合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在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節能環保、大氣污染治理等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技術,轉化一批成果。
對此,北京市副市長張工進一步解讀,首都國企改革發展既要始終服務於國家戰略目標,又要與自身的城市功能定位、資源稟賦相協調。北京的國企是在明確全國科技中心定位之後,更加強調創新驅動的要求下尋求發展。因此,市屬企業必須緊緊圍繞首都戰略定位和特大型城市發展的階段性特徵,處理好首都戰略要求和自身發展的關係,實現市委市政府的戰略意圖,在推動首都經濟社會發展中找準定位。
毋庸置疑,北京的國企改革只能算是剛剛出發。“自去年底,上海國資國企改革方案的公佈打響了地方國資國企改革第一槍,此後,多地陸續跟進發佈本地國資國企改革方案。但和上海同樣擁有大量優質國有資産的北京,進度卻頗為落後,改革方案遲遲未發佈。和其他省市相比,北京在國資國企改革上有較多特殊處,例如首都的定位問題、京津冀一體化和央企的協調等。”李錦説。由此可見,首都國企改革從規劃伊始就有極高的難度系數。“從企業層面來講,還在等待進一步的細則公佈,無論是混合所有制還是其他領域改革,企業都將摸著石頭過河。”匡桂申坦言。
(北京商報記者 肖瑋/文)
[責任編輯: 陳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