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2日電 (記者 于立霄)京津冀協調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三地協調發展成為近期熱門話題。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關村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趙弘稱,京津冀協調發展要有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北京應加密城際鐵路建設,形成1小時經濟圈。
趙弘今天在“方迪智庫沙龍——京津冀協調發展”會上做了上述表示。
北京新機場即將在北京市與河北廊坊市交界處開工建設,幾年後,將成為世界最大的航空港之一。趙弘指出,廊坊作為距離北京最近的一座城市,應利用此次歷史機遇,高標準規劃和整合資源,承接首都功能疏解和産業轉移。
趙弘建議河北省理性思考,統籌規劃,對接城市要有重點,而不是每個城市、每個區縣都進行對接,具備條件的廊坊、涿州等城市可以先規劃、先對接,以承載北京疏解的功能。
談到“城市病”,趙弘認為,經濟發展及其所引致的人口過快增長是造成北京人口資源環境矛盾的核心因素。
近十年來,北京市人口增量的63.5%、經濟增量的70%、城鎮建設用地增量的38.6%仍集中在中心城。城市在不斷“攤大”的同時,局部又在不斷“攤厚”。有些區域通過改造,容積率越來越高,聚集的人口越來越多。
趙弘指出,正是由於城市規劃的不前瞻、不科學,以及落實不到位,其結果是“單中心”城市格局未能實現根本突破,新城也沒有形成“反磁力”效應,“城市病”更加尖銳化。
以北京建設的清河、望京、北苑、天通苑、回龍觀等居民聚集區為例,因距離中心城太近,而且承擔單一居住功能,加上沒有快速交通做支撐,反而形成地面“潮汐式”交通壓力,加劇中心城的地面交通擁堵。
趙弘認為,主城與“衛星城”之間的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距離30至70公里最為合適。“衛星城”與主城之間必須通過大容量、便捷、高效的城際鐵路或者快速軌道交通,實現大規模人員輸送,形成“1小時經濟圈”。
趙弘呼籲,治理北京“城市病”,要做好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抓主要矛盾、關鍵問題,多管齊下,從根本上推動首都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一項統計數據顯示,北京常住外來人口中,河北戶籍159.6萬人,佔全部外來人口22%。周邊地區的産業發展也對北京的環境産生影響。2012年,京津冀區域燃煤總量超過3.5億噸,北京佔比不到7%,而鋼鐵産量超全國總量1/4的河北省燃煤總量佔比高達80%。
趙弘稱,解決北京大城市病,就要跳出北京,在京津冀地區乃至環渤海區域等更大尺度空間範圍內實現功能再配置:一是要加強北京與周邊地區的産業合作,積極帶動周邊地區發展,減緩這些地區人口向北京集聚的壓力。二是積極引導養老服務、健康休閒、農産品供應等部分功能向周邊地區有序轉移。三是建立跨區域生態環境聯防聯控機制,探索跨地區、長效化的生態補償機制。(完)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