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時報漫畫謝瑤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非京籍畢業生落戶政策“嚴控年齡”。根據新規,應屆畢業生本科生不超過24歲、碩士生不超過27歲、博士生不超過35歲,超過年齡限制的非北京生源畢業生,將不能夠留京,此規定一齣,即被指存在年齡歧視。昨天,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承認確有此項要求,但人社局稱該要求只是指導意見,並會設置過渡期。
非京籍應屆畢業生落戶限齡
説明
就讀于中國某著名師範院校師範專業的碩士三年級生王欣桐(化名),本來再有一個月就要踏上北京一所公立中學的講臺了——春節前,她剛跟這所學校草簽了三方協議。
但隨後,王欣桐在高校論壇上發現有帖子稱,今年非北京生源畢業生落戶政策,規定了本科生不超過24歲、碩士生不超過27歲、博士生不超過35歲的限制。王欣桐因本科畢業後先工作了幾年才考取的研究生,所以年齡已超過了27歲的限制。這意味著她此前談好的工作很可能泡湯了。
昨天,北京市人社局公佈了“關於北京市引進非北京生源畢業生有關年齡要求的説明”,承認了上述要求。
北京市社科院一位不願具名的專家透露,“‘留京指標’是控制人口總規模一盤棋裏的一步,跟汽車、房産限購都是同樣出發點,就是要在短期內遏制北京市人口不斷膨脹的傾向”。
聲音
專家稱指導意見有其合理性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學系主任、北大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肖鳴政表示,北京作為首都出臺這項指導性意見有其合理性。肖鳴政認為,很多人都希望在京落戶,但北京各種資源的承載力確實有限,這都是事實。這項指導意見,與每年進京指標“緊缺”有關,相關部門也希望最終落戶北京的非京籍人才能為北京服務更長時間。
他舉例稱,一名女性非京籍應屆畢業研究生在異地已工作多年,後考取研究生畢業已40歲,55歲退休,只能為北京服務15年。如按指導意見中規定的27歲女性非京籍應屆畢業研究生,將有望為北京服務28年。無疑,北京會更歡迎年輕的畢業生。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彭劍鋒向記者表示,高端的人才相對其他來京務工者只是小部分,意見所能起到的調控人口的作用很有限。目前,國內各地區發展不均衡,一些不發達地區確實也需要在京畢業的應屆生前去就業以帶動當地的發展,因此,北京市指導性意見也具有積極意義。
建議
人才流動應借助市場和産業
肖鳴政認為,意見應加以改進完善,對於醫學、師範等特殊專業,以及緊缺人才予以破格放寬。例如醫學專業學習週期長,師範類專業是國家明確鼓勵的,對這些特殊專業,北京市應該明文予以破格。
此外,肖鳴政認為,對於緊缺專門人才,北京市也應該出臺破格條件。另外,對於一些實際工作能力確實出眾,例如獲過國家級獎項,取得了高級職稱或者國家承認的職業技能高級等級的超齡應屆生,也可以考慮適當放寬一些條件。
彭劍鋒表示,由於北京有大量科研院所等機構,畢業生留京或有更好發展空間。他建議,可採取“藍印戶口”的方式,對相關非京籍人員落戶來加以一定限制,但又給予其一定權益。
彭劍鋒還主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人才流動,各地還應更多借助市場和産業自身的需求來調節,減少行政手段介入,幫助人才實現有序的流動。
■官方釋疑
釋疑1優先給年輕畢業生更多機會
京華時報:指導意見出臺的意義何在?
市人社局:近年來,北京市按照控制引進數量、提高引進品質、保障人才需求的原則,圍繞各項事業發展的人才需求,在嚴格控制戶籍人口增長規模的前提下,引進急需、緊缺的優秀非北京生源畢業生。
2013年,為了進一步調整北京人才隊伍年齡結構,優先給年輕應屆畢業生以更多的留京發展機會,本市原則上要求市屬各用人單位引進落戶的應屆非北京生源畢業生,畢業當年本科生不超過24歲、碩士生不超過27歲、博士生不超過35歲,所學專業與接收單位的主營業務和工作崗位要求一致。
釋疑2指導意見不是針對特定人群
京華時報:指導意見是否存在就業歧視?超齡應屆畢業生,還有進京可能嗎?今年進京指標是多少?
市人社局:指導意見不是針對特定人群提出的,而是對當前北京市屬用人單位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提出的指導性意見。不存在就業歧視問題,落戶不落戶與應屆畢業生就業與否並無直接的必然關係。目前,本市人才就業渠道多樣,大多數崗位不與戶籍掛鉤。超齡畢業生,仍可按本市引進人才渠道和標準申請辦理引進落戶。今年本市應屆畢業生22.9萬人,北京生源8.4萬人。今年給予應屆畢業生的留京指標1萬個。
釋疑3指導意見設過渡期還會調整
京華時報:目前部分2013屆高校畢業生已開始求職,指導意見才出臺,是否設置了過渡期?指導意見還會有調整嗎?
市人社局:考慮到2013屆高校畢業生擇業正在進行中,已有部分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達成了初步接收意向,為此本市已經就該意見設置了過渡期。市人社局已通知各用人單位,對於此前已與用人單位達成接收意向,且用人單位滿意、願意引進的2013屆畢業生,由用人單位提出申請,仍可按規定引進。隨著本市應屆畢業生情況和人才進京情況的變化,意見以後還有動態調整的可能。此外,本市急需引進的緊缺型高素質人才專業類型,也將動態調整併發布。
[責任編輯: 楊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