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網路經濟:實體經濟發展新契機

2017年04月07日 11:02:08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編者的話

  一個時期以來,對於以淘寶為平臺的“網店”是否屬於實體經濟,一直眾説紛紜——有些人説,“網店”的繁榮摧毀了實體店和實體經濟;大多數人卻認為,“網際網路+”是實體經濟的翅膀,是“新經濟”……那麼,到底孰是孰非?

  2017年第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一份文件,被李克強總理稱為國務院下發給各部門的“督戰書”。針對傳統實體經濟産能落後等情況,李克強再次強調,“新動能與傳統動能是不可分割的!新經濟、新動能不僅催生了新技術、新業態,也在推動著傳統産業改造升級、煥發生機。”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被列入2017年九大重點工作任務之一,並強調,推動“網際網路+”深入發展、促進數字經濟加快成長,讓企業廣泛受益、群眾普遍受惠。

  李克強在報告中指出,要深入實施“中國製造2025”戰略,加快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應用,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傳統産業生産、管理和行銷模式變革。把發展智慧製造作為主攻方向,推進國家智慧製造示範區、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深入實施工業強基、重大裝備專項工程,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中國製造向中高端邁進,完善製造強國建設政策體系,以多種方式支援技術改造,促進傳統産業煥發新的蓬勃生機。

  《思想者》特邀幾位學者就“網路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係展開討論,以饗讀者。

  -----------------------------------------------

  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動能

  段炳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目前,中國已有7.31億上網網民,網際網路普及率達53.2%,網路經濟的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網路經濟正在為宏觀經濟增長提供新動能,成為支撐宏觀經濟持續向好的重要原動力。

  網路經濟是實體經濟的組成部分

  網際網路最早應用於資訊交流和傳遞,社交應用軟體隨後快速發展。在初始階段,網民談論的是“滑鼠+水泥”,擔憂網際網路不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然而,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其應用的快速普及,網際網路已與現實世界緊密結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面融合趨勢。

  網路經濟也日益成為實體經濟的一部分,一方面網際網路催生出眾多基於網路的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世界市值最大的10家公司中,網路服務提供商就佔了4家,還有兩家的業務與網際網路緊密相關,像美國搜索引擎巨頭谷歌已成為市值達數千億美元的巨無霸企業;另一方面,網際網路為傳統經濟的轉型升級提供全方位的支撐,隨著它與國民經濟第一、二、三産業的結合日趨緊密,智慧農業、智慧製造和電子商務、智慧交通、網際網路金融快速發展,成為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16年,中國網路零售交易額超過5萬億元人民幣,網上支付用戶達4.75億人。同時,網際網路還在向教育、醫療市場快速滲透,催生出龐大的網際網路教育和網際網路醫療産業。

  上世紀90年代,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經歷高增長、低通脹的黃金十年,1992年~2000年之間,GDP年均增長率達3.85%、年均通脹水準為2.64%,其中“新經濟”的作用功不可沒。新經濟的核心內容是網際網路技術的廣泛應用,發展基礎是“資訊高速公路”等資訊網路通信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建設和投入使用。美國發達的資本市場為新經濟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援。進入21世紀後,資訊化與全球化相互融合、迅速發展。2010年,二十國集團中網際網路經濟平均佔GDP達4.1%。

  網路經濟為宏觀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

  在網路外部性的作用之下,網路經濟呈現規模經濟的特徵,能夠提高生産要素的參與效率,提升技術水準,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動能。

  2015年,中國資訊經濟總量達18.6萬億元,資訊經濟對GDP增長的貢獻達68.6%,網路經濟在其中佔據重要位置。中國的網路經濟在電子商務、“網際網路+製造業”、“網際網路+服務業”等方面取得全方位進展。尤其是智慧移動終端的迅速普及,使移動網際網路成為便捷的網路工具,催生了以分享經濟為代表的大量的新經濟模式,涌現出一批10億美元規模以上的“獨角獸”公司,極大推動了網路經濟的發展。

  電子商務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近年來,中國已成為全球電子商務第一大規模的市場。2016年,全國網上零售額高達51555.7億元,比上年增長26.2%,到2020年,中國網路零售總額將超過10萬億元。2016 年11月11日,阿里巴巴“雙11”全球購物節一天的銷售額就達1207億元。2015 年中國跨境電子商務交易規模達4.8 萬億元人民幣,佔進出口總額的19.5%,到2020年,跨境電商市場交易規模將達12萬億元人民幣。電子商務通過線上線下的融合帶動了傳統零售業態的轉型,帶動物流配送等配套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整合製造業等産業鏈,實實在在地推動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移動網際網路創新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2016年,我國手機上網人數達6.95億人,佔網民總人數比重的95.1%,連續3年增長率都超過10%。同期中國市場中的移動應用累計數量超過887萬款。分享經濟模式的迅速崛起,與移動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和普及是密切相關的。2015年,中國分享經濟市場規模約為兩萬億元,這一領域參與提供服務者約5000萬人,約佔勞動人口總數的5.5%。基於移動網際網路的分享經濟已在短期內催生了一大批巨無霸式網際網路企業。如從事汽車出行分享的優步(UBER)、滴滴,從事居住分享的Airbnb。這些誕生數年的企業在規模上已超越或正在接近他們在傳統領域經營數十年的競爭者。Airbnb的估值為300億美元,超過老牌旅店業的巨頭希爾頓集團,接近擁有5500家酒店、110萬間客房的市值達360億美元的萬豪酒店集團。出行領域,UBER的估值達625億美元,已超過320億美元市值的美國達美航空公司,擁有百年曆史的汽車製造商福特的市值也只有520億美元。零售領域,2300億美元市值的阿里巴巴超過2185億美元市值的沃爾瑪。目前,中國的分享經濟創新正方興未艾,分享單車已成為中國城市的一道新風景。

  近年來,中國經濟年度增速出現逐漸放緩的趨勢,但就業率維持著較高水準,這與網際網路推動的經濟轉型密切相關。

  網路經濟創新是實現宏觀經濟創新增長的源泉

  物聯網、大數據、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等新一代資訊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將為中國經濟實現創新發展提供持續動力。2009年至2015年,中國物聯網産業規模由1700 億元人民幣增長至7500億元人民幣。大數據已成為高成長的産業領域,2015年,中國大數據核心産業的市場規模達115.9億元,增速達38%,其後幾年還將維持40%左右的高速增長。據國際數據公司統計,2014年全球數據總量為8ZB,2020年將達44ZB。同期,我國數據總量為909EB,佔全球數據總量的13%,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2016年,中國的雲計算市場規模已達數千億元人民幣,正以每年近40%的速度增長。

  目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中後期和新舊動能的轉換期,以網路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模式對經濟增長正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相關部門正在進行國民經濟核算中納入新經濟模式的探索;網路經濟也正在對傳統産業形成一定衝擊,網路零售的快速發展導致大量競爭力弱的實體商店被淘汰,網際網路約車削減了傳統計程車的業務規模。創新性破壞帶來的陣痛正加速産業的分化、轉型、突圍和升級。

  大力提振實體經濟才是出路

  張德勇(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加快讓“網際網路+”滲透到日常經營管理的方方面面中,以適應網際網路時代企業發展的新要求。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佈了2016年我國宏觀經濟數據,其中,全年網上零售額51556億元,比上年增長26.2%;2016年網上零售額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5.5%,比2015年的12.9%提高了2.6個百分點,大大快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幅。儘管不能把網上零售直接等同於網路經濟,但其快速增長無疑是我國網路經濟蓬勃發展的一個鮮活例證;受經濟下行、結構轉型等因素影響,我國實體經濟中的一些行業近幾年發展緩慢,尤其是大量網店的涌現導致許多實體店關門停業。因此,有一種觀點認為,網路經濟已影響到實體經濟的正常發展。

  網路經濟是實體經濟發展的新形態

  網路經濟也可稱為網際網路經濟,是建立在網際網路基礎上的以現代資訊技術為核心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它不僅包括網路特有設施和軟體、網路建設和服務等,也包括通常所稱的“網際網路+”經濟。網路經濟一經産生,就憑藉網際網路技術的廣泛應用而得到迅猛發展。

  首先,網路經濟可以使資訊的獲取更加便捷。網際網路突破了傳統的國家、地區界限,也突破了時間約束,只要使用者滑鼠輕輕一點,就能便捷地搜尋到所需的海量資訊。在距離趨於零、時間趨於同步的網際網路環境中,無論是生産、流通還是消費,資訊使用者都能借助網際網路獲取相關資訊,從而為企業更加經濟地安排生産經營活動、消費者更加物有所值地消費提供資訊支援。

  其次,網路經濟可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過去,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消費者之間往往存在資訊壁壘,容易導致資源配置無效率或效率不高,甚至市場失靈。如今,網路經濟跨越了時空界限,使定制化、個性化生産成為可能,滿足不同企業、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大幅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最後,網路經濟是一種平臺經濟。平臺經濟最大的功能是平臺企業通過網際網路把供給方、需求方集結在一起,其開放性實現了雙邊或多邊資訊交流、交易撮合和多邊共贏等,在購物、娛樂、交通等生活服務方面給人帶來全新的貼心感受。當然,平臺經濟還能溝通産業鏈上下游、生産者與消費者,促進中小微企業的發展,給企業創造更大的市場空間和盈利可能,為實體經濟增添新的發展動能。

  網路經濟的上述優越性,一定是以實體經濟的發展為基礎的。網路經濟中的各種交易模式,如B2B、B2C、C2C、O2O等,無一不是緊緊圍繞著實體經濟生産的實實在在的産品來進行的,否則,網路經濟的優越性就難以體現出來,其發展就難以具有可持續性。是科技進步的成果——網際網路,造就了網路經濟,而實體經濟的發展又為網路經濟的興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充分利用好網路經濟的優越性,既可孕育實體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又能使舊動能煥發生機。因此,應將網路經濟視同實體經濟的一部分,是在充分利用電腦為核心的現代資訊技術的基礎上實體經濟發展的新形態。

  壯大新經濟 發展新動能

  《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7.31億,相當於歐洲人口總量,網際網路普及率達53.2%,超過全球平均水準3.1個百分點,超過亞洲平均水準7.6個百分點。龐大的網民數量及隨之而來的巨大市場潛力,是近幾年我國網路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網路經濟形成了新業態、新模式和新産業,創造了一些新的就業機會,但也的確衝擊到實體經濟中的一些傳統部門,特別是對從事經營服裝、家電、圖書等的實體店衝擊較大,進而擠壓了生産這些産品的企業的市場空間。網路經濟對這些部門的衝擊,很大程度上是網店的經營成本較低所致,比如實體店承擔了比網店高得多的租金、水電費等費用,使網店與實體店處於不一樣的競爭基礎,導致同種商品的網店價格要低於實體店價格,致使消費者更願意網購。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實施“網際網路+”行動計劃,促進網際網路深度廣泛應用,帶動生産模式和組織方式變革,形成網路化、智慧化、服務化、協同化的産業發展新形態。接下來,應該從如何發展好實體經濟的角度出發,化解網路經濟與實體經濟中一些傳統部門之間的暫時不和諧,其出路就是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尤其是要最大限度地善用網路經濟,形成“網際網路+”經濟的創新發展。

  對於基於網際網路本身而衍生的現代資訊技術及其應用而形成的網路經濟,諸如新一代高速光纖網路、先進泛在的無線寬頻網、第五代行動通訊、大數據産業鏈等,自然屬於實體經濟的範疇,必須牢牢把握資訊技術變革趨勢,實施網路強國戰略,加快建設數字中國,做大做強網路經濟。對於實體經濟中的一些傳統部門,在亟須建立線上與線下公平競爭的市場競爭的同時,則更應該考慮在“網際網路+”時代如何提高自身的競爭力並加快實現與網路經濟的融合發展。

  實體經濟中的一些傳統部門,在生産方面,更應發揚嚴謹的工匠精神和富有進取心的創新精神,面對日益提高的消費需求,既要從精心提高産品品質入手,以高品質的産品來吸引消費者,也要高度重視技術、産品創新,以創新型的産品來引領消費趨勢、創造新的需求;同時,加快讓“網際網路+”滲透到日常經營管理的方方面面中,以適應網際網路時代企業發展的新要求。要確實注重消費者體驗,學會從消費者角度出發來思考産品的設計和生産,提升消費者對企業産品的認知度和忠誠度,通過網際網路這一平臺,不僅為消費者提供購物便利,也要借助大數據深入分析消費者的偏好,從而使産品更符合消費者不斷提升的消費需求。

  與其糾結于網路經濟對實體經濟中一些傳統部門的某種衝擊,倒不如將此視為大力振興實體經濟的新契機。對於網路經濟及其在實體經濟中的角色,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第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的講話作了最好的詮釋:“我們培育壯大新經濟、發展新動能,不僅是打造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也是在改造提升傳統動能,促進實體經濟蓬勃發展。”

  避免對分享經濟的多重誤讀

  周子衡(中國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員)

  新世紀以降,網路數字技術創新對既有市場體系造成巨大而持續的衝擊,交易隨時隨地發生,而且覆蓋了數以億計且更趨廣泛的人群,市場結構由此得以巨變,任何人在任何時間或地點同任何人交易任何商品或服務等,都成為可能。這種“交易大爆炸”使得一系列可分享(而不可交易)的勢能得到釋放,實現了分享交易。特別是最近幾年,分享經濟迅猛發展,終成一大極具生命力的新經濟形態。可見,分享經濟之發生與大成,必根植于技術創新的沃土,空言思想觀念的變革無異於緣木求魚。

  使用權交易並不都是分享經濟

  與“分享經濟”相對立的是“獨享經濟”,所有權的排他性可以理解為“獨享性”,亦即只有所有權人才能消費或享用。獨享經濟下的市場交易既包括産出增量的部分,也包括二手舊貨等存量市場,本質上都是發生所有權的變更。分享經濟的兩大核心理念之一,即須“超越所有權”交易,那麼,所有權人出讓使用權,是否就一定意味著構成分享經濟呢?又是否能將酒店、餐廳、公共交通等稱之為分享經濟呢?

  這就涉及分享經濟的另一核心理念,即“不用既浪費”,不論是租借來的,還是購買來的,只要是“閒置不用”的資産,都是可用來分享的,這一分享交易發生便屬於“分享經濟”。酒店、餐廳、公共交通等並不是閒置不用,它們供消費者或公眾“分享”,但這些並不屬於所謂“分享經濟”。那種認為“非獨享即分享”,以及將凡使用權出讓即視為“分享經濟”,甚或認為所謂分享經濟古已有之,都是對分享經濟的嚴重誤讀。

  “閒置不用”不等於“根本不用”

  “閒置不用”是相對的,如果是絕對不用,所有權人則可以用於長期或永久出租,甚或出售;如果是相對不用,則意味著“不飽和使用”。社會經濟體系中,存量資源的不飽和使用,使閒置不用成為“備用”常態,不僅維護成本巨大,而且惡性迴圈地要求更多的增量産出以滿足“備用”,造成巨大的社會經濟浪費。

  從不飽和使用到接近飽和使用,存在著巨大“空隙”,因此可以高頻出讓使用權,讓更多使用者“加入”,形成分享之狀態。分享經濟突破了“一物一用”,形成了“一物多用”,亦即在一個所有權上出現了多個“不相衝突”的使用權,實現了“飽和使用”,進而極大地提高了使用效率和價值。

  分享經濟不僅是一種“改進” 更是一大“改變”

  分享經濟的到來表明,社會經濟體系中“可分享”的部分更多、更頻繁地實現了“可交易”。這提高了經濟存量資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但如果認為分享經濟僅僅作用於經濟存量,對增量或産出意義不大甚或作用甚微,那就不只是矮化,而近乎一種否定了。

  分享經濟不僅作用於存量,還將改變産出。存量使用效率大幅度提高,自然減少了對增量的需求。這種改變不僅是數量上的,也將是結構性的。以汽車業為例,不僅不再需要維持巨大的汽車存量,對於增量的結構性影響也越來越大,從主要滿足獨享需求轉變為主要滿足分享的需要,而獨享性的汽車形態亦將越來越個性化、小眾化、特定功能化。未來,即便是個性化很強的獨享性汽車,也將投入到小眾圈子內的分享,以降低維護成本,提高使用品質。

  分享經濟不僅適用於消費 還將作用於投資

  將分享經濟僅僅視為消費經濟的一種新形態,是一種誤讀。

  它適用於消費,從存量延伸到增量,從現貨延伸到期貨,並沒有根本性阻礙,分享經濟最終將更為直接地作用於投資。

  數字經濟時代,經濟活動的中心是個人,個人交易日趨碎片化,並沒有什麼力量能夠將分享經濟局限在個人消費領域,交易的性質或方向也不再由企業等部門來限定。分享經濟向個人消費之外的領域延伸與拓展,個人消費與投資的嚴格劃分將趨於瓦解。未來,分享者作為消費者和作為投資者的身份界限將日趨模糊,分享者將更為直接地決定産出的方向和數量。

  平臺經濟成為重要的新經濟模式

  關冠軍(經濟學博士,首都經貿大學中國流通研究院院長助理)

  網際網路技術在網路經濟下的有效應用

  網路産品一般都具有初始固定投入高、邊際投入低的特點,可以以近乎為零的邊際成本進行複製。加之網路的虛擬性特點,相當一部分人誤將網路産品與虛擬經濟畫等號,將虛擬經濟與網路經濟畫等號。實際上,網路經濟的內涵非常豐富,它本質上是建立在網際網路基礎之上,以現代資訊技術為核心的一种經濟新形態。網路經濟與傳統技術條件下的各種産業進行深度融合,産生了新業態,更好地滿足了現代人的消費需求。網路經濟與生産和生活的距離越來越近,也表現得越來越實,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網路經濟背景下,網際網路技術的有效應用已成為現代企業所必備的技術條件之一。如果説網際網路技術已經在現代企業的行銷和流通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那麼,在不遠的將來,它對於企業供應鏈各環節的促進和改變也將産生更為重要的作用。對於生産型企業而言,設備、廠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網際網路已經成為現代企業運營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如今很難想像一個企業不重視、不應用包括網際網路技術在內的現代資訊技術。

  初期網路經濟通過服務提供有價值的經濟活動。從即時通信、網遊、視聽服務等,到現如今各種“網紅”,網路經濟的初始階段主要是通過提供各種“服務”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雖然這種服務具有虛擬性特徵,但也屬於能夠創造社會價值的經濟活動範疇,當然也屬於服務業的“實體經濟”。

  平臺經濟越來越重要

  網際網路技術與傳統商品流通領域深度結合,産生了多種新經濟模式,如大眾利用網際網路進行創業的“網店”、快遞、外賣等蓬勃發展;從淘寶、天貓、京東等綜合性平臺企業,到聚美優品、找鋼網、攜程等眾多垂直性平臺企業;從服務國內商品流通的平臺,再到以敦煌網、速賣通等為代表的服務中國商品國際流通的平臺,各種類型的電商平臺企業與傳統經濟的深度融合成為推動我國經濟轉型發展及升級的一種出路。網路經濟與傳統産業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而是通過互相融合産生新業態,實實在在更好地滿足消費者新需求,成為經濟發展新動能的來源。

  網路經濟中的平臺經濟成為網際網路時代越來越重要的一種新經濟模式,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一是基礎平臺與增值應用的分離。傳統企業資本專用性隱含的前提假定,是企業資本的所有權與使用權是合一的,平臺企業則是以新的産權制度組織起來的企業,企業資本的所有權與使用權可以分離,借助於無形資本可以零技術成本複製的特性,實現資本歸屬上的分享與資本利用上的收費。平臺企業可以被視為與産業內諸多企業及個人分享資本,同時按照資本的使用情況結算的新産權單位。越來越多的平臺企業把其網路産品(業務)分為基礎平臺型和增值應用型,平臺業務免費吸引客戶流量,而增值業務收費。在共用的基礎平臺上延伸出終端增值業務,它們端對端開放地嫁接在平臺上,從而獲得增值回報。

  二是開放性的價值網路平臺。平臺經濟是個開放的雙邊或多邊市場。每個平臺都有一個平臺運營商,即平臺企業,它負責聚集社會資源和合作夥伴,為客戶提供好的産品,通過聚集人氣擴大用戶規模,達到平臺價值、客戶價值和服務價值最大化。平臺的合作夥伴越多,平臺就越有價值,平臺的開放性有助於實現多方共贏。

  三是具有網路外部性,還具有範圍經濟效應。平臺企業為買賣雙方提供服務促成交易,其中任何一方數量越多,就越能吸引另一方數量的增長,其網路外部性特徵就能越充分顯現,賣家和買家越多平臺也就越有價值。人們收入提高之後,對商品多樣化的需求越來越高,企業要響應消費者這種需求,就不能只是“大規模生産單一品種”,而應轉向“小批量生産多品種”。網際網路經濟和資訊技術條件下,企業可以在平臺上通過加強協作,實現小批量、低成本、多品種,也即實現範圍經濟效應。

  “網際網路+”助力中國經濟轉型和發展

  網路經濟的範疇也從服務消費、商品流通領域,逐步擴展到現代製造業領域。網際網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使傳統技術條件下的各種不可能成為現實,提升了製造業的層次和核心競爭力。“網際網路+”推動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結合,能夠有效推動網際網路技術發展中形成的服務模式,與採用先進技術的製造業的深度結合。網際網路技術將幫助中國推進智慧製造,提高工藝水準和産品品質,促進生産性服務業與製造業融合發展。網際網路的引領作用,不光體現在産值,更在於提高經濟增長與發展的品質,提高經濟附加值。推動中國從GDP“做大”向附加值“做強”,再向品質上“做優”轉型。

  “網際網路+”助力中國經濟轉型和發展:“網際網路+”依靠創新驅動,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向産業服務化方向調整;“網際網路+”從同質化、低附加值、産業鏈低端,轉向提高品質,追求高附加值,進入産業價值鏈高端,滿足人們的多樣化需求;“網際網路+”佔據新業態競爭高地,使網際網路發展空間拓展到各行各業,催生多樣化增值應用。新業態將突出增值服務,以增值的業態化保證高附加值的穩定來源。新業態還將突出新技術經濟範式的作用;“網際網路+”最終使各行各業實現數據業務的主營化,推動資訊部門從各行各業的成本中心轉變為企業的利潤中心。

  正如最近李克強總理所表述的那樣:網店和快遞業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網路經濟已悄然從生産、流通、消費各個領域滲透到國家整個經濟體當中,是新經濟當然也是實體經濟。越來越實的網路經濟也日益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來源。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